上下游均價驟跌 太陽能廠另闢獲利蹊徑

作者: 林苑卿
2012 年 02 月 23 日

太陽能市場供給過剩,導致多晶矽、晶圓、電池、模組及系統價格慘跌,供應鏈廠商正面臨極大的營運挑戰。為脫離營運虧損的險境,太陽能供應鏈廠商將積極部署高轉換效率太陽能電池與系統,以藉此突顯產品差異化,並擺脫產品賠本出售與庫存水位過高的窘境。
 



另一方面,結晶矽太陽能價格驟降,亦急速壓縮非晶矽(a-Si)薄膜太陽能的市場生存空間,為力挽狂瀾,非晶矽薄膜將憑藉光吸收力優勢,積極坐大在日照量大的新興國家市場版圖。
 



太陽能電池廠不拉貨 多晶矽供應商難熬
 



在江西賽維、保利協鑫等中國大陸多晶矽廠大打價格戰之下,太陽能多晶矽每公斤價格已跌破20美元,且持續下探當中,導致太陽能電池廠不敢貿然大量採購,每月多晶矽庫存量幾乎趨近於零,使多晶矽廠商營運亮起紅燈。
 


圖1 昱晶能源設備發展組副處長陳玄芳表示,多晶矽價格快速下滑,導致電池廠不敢儲備太多庫存,因而使多晶矽業者面臨極大的營運考驗。





昱晶能源設備發展組副處長陳玄芳(圖1)表示,值此中國大陸多晶矽廠商削價競爭之際,目前多晶矽每公斤價格已急遽下滑,考量市場需求尚未明朗,為避免營收虧損,太陽能電池廠已大幅縮減多晶矽採購量,盡可能達到每月零庫存量,長期而言,將使多晶矽供應商的營收受到衝擊。
 



為打破全球多晶矽市場由Hemlock、Wacker、徐州中能、REC、OCI、Tokuyama和MEMC等七大廠商寡占局面,中國大陸多晶矽廠商積極藉由價格策略卡位,此舉已破壞多晶矽的市場行情。今年初多晶矽售價已從每公斤價格約達40~65美元,暴跌至20美元以下。
 



陳玄芳指出,儘管全球七大多晶矽供應商口袋夠深,然建置一條多晶矽產線動輒新台幣數10億元,在太陽能電池廠每月庫存量水位偏低的情況下,多晶矽製造商的產能利用率長期將會受到影響,進而逐漸面臨營運虧損的窘境。
 



面對中國大陸多晶矽廠商價格攻勢凌厲,以及上半年太陽能市場景氣仍未回溫,上半年多晶矽價格仍難回歸理性面。陳玄芳認為,太陽能產業景氣可望在下半年復甦,屆時多晶矽價格將有機會回穩,可以預期太陽電池廠商將會逐步提升採購與庫存數量,有助於多晶矽業者擺脫勒緊褲帶過冬的僵局。
 



觀察到上半年太陽能景氣仍未見好轉,為避免營收節節衰退,太陽能供應鏈廠商將加重高效率電池和高附加價值系統布局,試圖藉由突顯產品差異化,以提高獲利。
 



高效率電池/系統獲利優 太陽能廠重兵部署 



在2012年太陽能產業低迷的局勢下,掌握產品差異化將為致勝市場的關鍵,其中,高效率太陽能電池與高附加價值太陽能系統賣相極佳,已成為太陽能供應鏈廠商側重的產品布局。
 


圖2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產業暨技術組產業分析師何孟穎指出,模組與元件成本大幅下滑,也有助於提升太陽能系統的利潤。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產業暨技術組產業分析師何孟穎(圖2)表示,2011年第四季,太陽能電池主流轉換效率已上修至17%,致使16.6%以下太陽能電池被列為低轉換效率產品,並以低於市場主流行情價格交易;相對的,高轉換效率太陽能電池需求強勁,且無庫存堆積的現象,已為太陽能供應鏈廠商獲利的指標。
 



有鑑於此,尚德、晶澳太陽能、江西賽維、Eton、昱晶能源、Q-cells、夏普(Sharp)、京瓷(Kyocera)、三洋(Sanyo)、SunPower、首德(Schott)等中國大陸、日本、台灣、歐美等太陽能電池廠商已將提高電池轉換效率視為營運的首要之務(表1)。
為製造更高轉換效率的太陽能電池,太陽能製造商除藉由矽晶圓品質提升、太陽能模組製程技術與設備升級,以及模組封裝製程配合外,亦積極改善生產流程。
 





例如日本太陽能電池廠將透過嚴密的生產管理,使產品規格集中,且只銷售規格產品,非規格品視為不良品處理,此將容易陷入高製造成本;台灣與中國大陸業者則設定各級別產品,依各出海口取得價格與規格平衡,係以降低生產成本優先,重視生產效率管理。
 



至於專業代工廠如茂迪、晶澳太陽能、昱晶能源等,則是藉由設備與製程技術提升轉換效率,持續研發高品質矽晶圓,以集中量產效率分布,減少低轉換效率電池庫存。
 



在廠商戮力提升之下,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已迭有突破,如SunPower可量產的單晶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已達22.4%;三洋可量產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已達21.6%等。
 



不僅是高轉換效率太陽能電池,同樣能突顯產品差異性的高效率太陽能系統亦將成為高獲利來源。何孟穎指出,太陽能系統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且已嚴重供過於求,為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太陽能系統廠商正戮力開發出更高附加價值的高轉換效率產品,以吸引終端採購者的目光,同時提高獲利。
 



另一方面,由於結晶矽價格急遽下跌,已威脅非晶矽薄膜太陽能既有的價格優勢。目前太陽能廠商正試圖藉由非晶矽薄膜太陽能的特性,大舉搶攻日照量大的新興國家市占。
 



瞄準日照量大市場 a-Si薄膜PV廠加碼衝刺 



結晶矽太陽能電池價格驟降,使得非晶矽薄膜太陽原有優勢受到擠壓,為殺出重圍,非晶矽薄膜將善用其優勢,積極擴大在日照量大的新興國家市場滲透率。
 


圖3 旭能光電總經理歐政豪談到,中國大陸與印度為非晶矽薄膜太陽能的兩大市場,未來將與結晶矽太陽能將在此短兵相接。





旭能光電總經理歐政豪(圖3)表示,全球前十大太陽能市場中,僅有中國大陸係落在位於南北緯35度之間的陽光地帶(Sunbelt),此為日照量最大的地區,顯見適用於日照量大的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未來仍有相當大的市場成長空間。
 



除中國大陸之外,位於陽光地帶的國家包括印度、南非、智利、埃及、巴西、澳洲、印尼等新興市場。
 



歐政豪指出,由於日照量大的地區,可運用的太陽能資源豐厚,預期位於陽光地帶的太平洋小島國家將成為最快達到市電同價(Grid Parity)的地區,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在此市場的成長潛力可期。
 



歐政豪分析,非晶矽薄膜太陽能廠商欲卡位陽光地帶的新興國家市場,可先評估該國家適合發展太陽能優勢條件與投資吸引力。
 



其中,國家適合發展太陽能優勢條件要觀察電力市場的大小、預計電力消費增長、太陽能發電的成本競爭力、配電/輸電損失、電力網的覆蓋範圍及目前發電組合的靈活性,以適應日益滲透間歇電力來源,如太陽能。
 



至於投資吸引力要評估整體市場潛力(依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小衡量)、政治和商業環境、金融穩定及再生能源政策。
 



依照上述的評估條件,歐政豪認為,中國大陸與印度將為兩大非晶矽薄膜太陽能市場,尤其2011年中國大陸太陽能擴產太過迅速,導致供過於求的狀況嚴重,為消化國內供應鏈庫存,預期中國大陸政府將會釋出更多的太陽能建案,其中台灣廠商將可望成為最大受惠者。
 



有鑑於此,旭能光電正戮力爭取兩大市場的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廠建案與建築整合型太陽能系統(BIPV)訂單。
 



歐政豪預期,非晶矽薄膜太陽能系統價格持續調降,以及日照量大的新興國家將為帶動非晶矽薄膜太陽能市場成長的兩大動能,尤其在部分新興國家太陽能補貼政策推波助瀾之下,更有助於加速非晶矽薄膜市場規模擴大,惟銀行放款的意願與多寡將會影響非晶矽薄膜太陽能產值,值得後續觀察。
 



在結晶矽太陽能價格已跌破市場行情之下,市電同價已為現在進行式,卻未能引爆需求,主因在於系統業者與終端消費者對總體經濟存疑,以及政府和銀行緊縮銀根所致。
 



面對太陽能產業走向薄利化,未來將考驗廠商的經營策略,競爭優勢將建立在系統整合與專業代工,此將為台商有利的市場機會點。此外,提升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已為台商刻不容緩的共同目標。
 



何孟穎指出,隨著台灣結晶矽太陽能廠商電池轉換效率迭有突破,以及北美對中國課徵反傾銷稅,將促使更多的代工訂單釋台,長遠觀之,將可望挹注台灣太陽能供應鏈廠商可觀的營收貢獻,獲利成長可期。

》想看更多內容?快來【免費加入會員】【登入會員】,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
標籤
相關文章

太陽能電池廠不拉貨 多晶矽供應商難熬

2012 年 01 月 16 日

高效率電池/系統獲利優 PV廠重兵部署

2012 年 01 月 20 日

政策利多加持 新興亞太PV市場商機湧現

2012 年 10 月 28 日

中/韓勢力壯大 太陽能產業醞釀洗牌

2011 年 02 月 14 日

大型電廠建置遍地開花 日本PV內需迅速攀升

2012 年 09 月 24 日

受歐美反傾銷案衝擊大 兩岸太陽能廠合作更緊密

2012 年 11 月 10 日
前一篇
分散出海口 台灣太陽能廠瞄準中美日市場
下一篇
康耐視新條碼掃描器可執行固定式1-D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