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持續升溫,帶動全新商機。台灣產業可專注於減速機、感測器與 AI等關鍵技術研發,並加強技術整合與生態鏈合作,透過產學研聯手推動創新,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在全球機器人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在全球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之際,台灣憑藉完整的產業鏈與技術優勢,在工業機器人、關鍵零組件與AI整合等領域展現獨特實力。從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到新興的人形機器人應用,台灣企業正積極布局,期望在這波產業變革中創造新機會。隨著AI技術與感測器的進步,機器人產業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人形機器人興起 開啟新戰局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宋開泰指出, 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目前由德國KUKA、瑞士ABB,以及日本的安川電機(Yaskawa)、發那科(FANUC)等四大企業主導。這些企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已有長久的技術積累,形成了穩固的市場地位。然而,人形機器人正成為未來發展重點。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預測,204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可能達到100億台,遠超過工業機器人每年約50多萬台的銷售量,及300多萬台的總安裝量,相較之下人形機器人的市場潛力更大。
在技術發展上,工業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有著根本差異。宋開泰進一步分析,工業機器人主要用於精確的重複性工作,而人形機器人則需要更高的靈活性、行動能力與環境適應性, 甚至需要整合AI技術來進行自主決策。這種差異也為新興企業帶來市場機會。目前的四大工業機器人企業雖然技術領先,但在人形機器人市場尚未形成主導地位。
目前台灣已有多家具潛力的機器人企業,在不同領域展現實力。以上銀科技(HIWIN)為首的工業機器人廠商,不僅深耕多年,更透過舉辦競賽推動技術發展。達明機器人(TM Robot)則專注於協作機器人市場。
在機器人軟體技術方面,星翰科技是值得關注的公司。此外,所羅門(Solomon)作為國際化程度高的企業,主要從軟體與系統整合的角度切入市場,其機器視覺技術發展成熟,在許多學校與機構內設有實驗室,持續推動機器人技術的應用。

關鍵零組件發展仍待突破
在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技術中,馬達與減速機扮演關鍵角色。宋開泰說明,相較於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需要更小型化、更高扭力的馬達與減速機,以模擬人類運動方式。
在減速機領域,主要由日本企業主導,目前Harmonic Drive是市場主流的高精密減速機。台灣的和椿、利茗等公司已開始投入技術研發,試圖突破這一領域。
3D視覺感測也是重要技術,台灣的立普思(LIPS)已具備技術優勢,但多數台灣廠商仍專注於2D應用,在3D感測與機器人應用整合方面還有發展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感測器在機器人成本結構中占30%至40%,其技術發展直接影響機器人的智慧化程度。宋開泰解釋,除了視覺辨識,力覺與觸覺感測等技術也是關鍵。這些技術的進步讓機器人能更精確理解環境並做出決策,特別是在人形機器人的行走與物體操控方面,如波士頓動力的Atlas或Tesla的Optimus等產品已展現顯著進展。
在AI技術方面,視覺、語言、動作(VLA)的整合成為發展重點。不同於傳統的大型語言模型,VLA模型能將影像轉換為語意資訊,並與動作決策結合,使機器人能根據環境變化做出反應。NVIDIA的新一代GPU與Omniverse等工具,不僅提供強大的運算能力,更創造了數位雙生(Digital Twin)的訓練環境,大幅降低開發成本。
機器人市場區隔日益明顯
宋開泰觀察,目前機器人市場正逐漸形成Low-end(基本型)與High-end(高階型)兩種區隔。基本型機器人具備基礎的運動與感測能力,適合大規模量產。高階型則強調更高的感測精度、智慧決策能力與運動靈活性,價格相對較高。
而影響機器人價格的因素,主要包括技術發展、市場需求與供應鏈成熟度。現今,核心零組件如馬達、驅動系統與控制模組已進入成熟期,使基本運動能力的成本得以降低。然而, 高性能感測器與AI系統仍維持較高價格,且技術持續演進中。
產學積極投入研究 尋求技術突破
機器人技術的突破不僅來自產業界,學術界也在積極探索新方向。宋開泰指出,傳統的機器人學研究主要涵蓋運動控制、感測技術與機械結構設計,但隨著AI發展,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與生成式AI的應用日益重要。然而,學術界與產業界的研究重點有所不同。產業界著重於技術商業化與應用可靠性,而學術界則專注於新技術開發與驗證。例如,許多研究以NVIDIA的AI模型為基準,開發更先進的技術方案。
技術與生態鏈應擴大整合
台灣機器人產業雖然擁有堅實基礎,但仍面臨多項挑戰。在AI訓練方面,高昂的算力成本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不過,隨著NVIDIA Omniverse與Meta AI等開源工具的普及,AI訓練的門檻可能逐步降低。在零組件技術上,高精密減速機等關鍵部件仍需突破,特別是在提升效能同時降低成本方面。
宋開泰認為,台灣具備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優勢條件。政府已啟動多項推動計畫,透過工研院、資策會等法人機構協助企業導入AI技術。特別是在AMR(自主移動機器人)領域,台灣企業已展現成熟實力。但若要進一步發展AI機器人,則需要更大的投資與整合能力。例如,若能建立類似台積電(TSMC)模式的「台灣機器人製造公司(TRMC)」,整合台灣的機器人技術與生態鏈,則台灣將有機會在全球機器人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