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總經理黃國聰:瞄準專用服務型機器人藍海

作者: 吳心予
2025 年 02 月 03 日

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機器人產業正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從過去以工業自動化為主的應用,逐步擴展到各行各業的專業服務領域。隨著疫情帶動大量服務型機器人應用,後續也延伸出專業用的服務型機器人商機,協助醫療與製造等垂直領域,導入更多自動化服務。專業用服務型機器人需要精準且客製化的軟、硬體設計,可望成為台廠搶攻機器人市場的重要機會。

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總經理黃國聰表示,機器人產業在2015~2016年開始大規模進入各產業應用,背後有三大推動力:高齡少子化引發的勞動力短缺、機器人整體取得成本降低,以及AI 等新技術的成熟。當機器人的成本降低了一半以上,使得投資報酬率的計算變得更有利,降低了產業導入的門檻。成本下降主要來自於機器人硬體價格的降低,以及自動化科技進步帶來的系統整合與軟體運算效率提升。此時期的資通訊技術、系統整合與軟體運算效能皆有進展,讓機器人的價格進入市場需求的甜蜜點。

台灣智能機器人科技總經理黃國聰

專業用服務型機器人需求大增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工業型機器人的年複合成長率維持在10~12%,而服務型機器人則達到16%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服務型機器人的產值在2021年已超越工業型機器人,比原先預期提前1~2年達到這個里程碑。此趨勢的轉變部分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促使更多產業透過導入服務型機器人,加速自動化發展。

在服務型機器人市場中,又可分為消費型與專業用兩大類。消費型機器人包括掃地機器人、陪伴機器人等,滿足一般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專業用服務型機器人則應用於各產業的特定領域,例如協助醫療單位檢驗檢體、用於製造業中的工作安全監控等。目前專業用服務型機器人約占整體服務型機器人產值的七至八成,展現其在B2B市場的龐大潛力。

專業用服務型與消費型機器人有很大的差異,黃國聰解釋,消費型產品通常單價大約在50~300美元之間,且市場需求容易受景氣影響。專業用機器人則是針對產業客製化開發,具有持續性需求,且單價較高。面對專業用機器人的市場,台灣機器人產業應該以精品百貨的思維投入,深耕專業領域,提供高附加價值的整體解決方案。

台灣智能機器人正積極從ODM/OEM模式,轉型為解決方案提供者。除了提供硬體設備,更整合AI運算、雲端服務等完整解決方案。轉型策略讓公司能建立自有品牌,在B2B市場創造更高價值。

黃國聰解釋,台灣廠商最擅長做零組件,但未來機器人應用的戰場在於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必須掌握關鍵技術,主導產品規格,才能在全球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期待台灣機器人產業能把握產業變革契機,在專業應用領域建立差異化優勢,而非盲目追求低價量產的市場。

聚焦三大應用領域發展

針對台灣在機器人產業的策略發展,黃國聰說明,在十年的創業歷程中,公司曾接觸超過50個產業別、70多種應用場景。經過市場驗證,公司確立以生醫、智慧自動化、以及AI辨識三大領域為主要發展方向。這三個領域的選擇,也與IFR最新報告中提及,市場成長潛力較高的領域高度重疊。

在生醫領域,公司專注於開發自動化檢測設備。在COVID-19疫情期間,自動化檢測設備每日處理台灣45%的PCR檢測量。此外,機器人用於癌症病程監控、基因檢測等高階醫療檢驗設備。由於醫療檢驗設備要求極高的精確度和穩定性,針對特定領域的專業自動化設備,才能處理複雜的生物檢體分析流程,協助醫療院所提升效率。

在智慧自動化方面,綠能產業相關應用需要機器人的支援。包含太陽能板自動清潔系統、電動車產線自動化生產等。這些應用著重於提升作業效率,並降低人力需求。特別是在大規模太陽能發電場,自動化清潔系統可以有效維持發電效率,創造實質效益。

而在AI辨識技術領域,工安監控與預警系統對製造業場域大有幫助。台灣智能機器人已成功導入台積電,協助執行工安監控工作。這套系統結合影像辨識、熱感應等技術,能即時偵測潛在風險,協助預防工安事故。相較傳統的監視器,AI監控系統不僅能監控人員是否正確配戴安全裝備,更能預測設備異常,實現預防性維護。

機器人強化工廠工安

過去工廠依賴固定式監視器或人力巡檢,但是被動監測與人力維持的作法難以即時發現潛在風險。而可移動的AI監測系統能自動辨識工作人員是否正確配戴安全裝備,或者監測設備溫度變化等等,協助工廠管理人隨時確認場域中的工作安全。

因此在台積電的合作案例中,台灣智能機器人開發AI影像辨識系統,結合移動式裝置,主要應用於非產線的安全監控。這套系統包含移動式攝影裝置、AI辨識軟體,以及邊緣運算伺服器等完整解決方案。

該系統透過4G無線傳輸技術,無需布建實體網路,大幅降低建置成本與施工複雜度。為了確保系統穩定性,公司也開發流量管理機制,能自動調節影像品質,在確保AI辨識準確度的同時,維持系統的連線品質。在AI模型訓練方面則採用兩階段策略,團隊首先將AI模型訓練到70%的辨識精準度,再到客戶的現場收集實際數據來微調模型,最終將準確度提升至95~99%。達到確保AI辨識精準度高,並且確保客戶的資料安全的目的。

黃國聰強調,AI工安監測系統的核心價值在於預防勝於治療。例如熱感應系統可以偵測設備溫度異常,在溫度達到危險水平前就發出警報,這比等待事故發生後再處理要有效得多。此外,系統也具備自動記錄功能,協助客戶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機制。

AI與AMR引領未來趨勢

展望未來機器人市場的趨勢,黃國聰特別關注AI 與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發展。他指出,AI PC的普及將為機器人產業帶來重大變革。隨著邊緣運算能力提升,許多原本需要仰賴雲端運算的功能都能在終端設備完成,不僅反應速度提升,也降低智慧裝置對網路的依賴性。

以人機互動為例,過去由於邊緣裝置的算力受限,許多AI運算必須傳到雲端進行,造成延遲。研究顯示,人類能接受的對話延遲極限是0.39秒,超過這個時間會影響人機互動品質。而隨著AI邊緣運算的效能提升,在終端設備可以處理更多智慧應用,便能大幅改善使用者的使用體驗。

另外,針對備受關注的人形機器人,黃國聰則持保守態度。他分析,目前人形機器人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是成本過高,特斯拉預計推出的人形機器人售價約3萬美元,遠超過一般家庭可以接受的價格。其次,人機介面的複雜性,讓使用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操作。第三是維護成本高昂,可能造成總持有成本遠超過購買價格。因此人形機器人的應用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有機會在市場上普及。

針對2025年的機器人市場,黃國聰認為自動化與AI技術的整合將成為關鍵趨勢。特別是在專業服務型機器人領域,結合AI的智慧化應用將為各產業帶來革新。其中,台灣智能機器人的目標是成為產業升級的推手,透過提供完整的智慧化解決方案,協助客戶提升競爭力。

掌握垂直應用商機

全球機器人產業正處於重要轉折點,尤其專業用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快速成長,不僅反映出產業自動化需求的提升,也代表機器人應用進入更精準與客製化的新階段。

與此同時,AI技術的突飛猛進為機器人應用帶來更多可能。邊緣運算能力的提升,讓機器人能即時回應環境變化。對於機器人相關解決方案的供應商而言,其中一個有效策略是專注於解決特定產業的實際需求。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中,台灣機器人產業應把握機會,從零組件製造的角色,轉型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在專業應用的機器人市場中建立獨特優勢。

》想看更多內容?快來【免費加入會員】【登入會員】,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
標籤
相關文章

十大策略科技相繼啟動 數位商業/生態系逐步成形

2019 年 03 月 18 日

專訪台灣西門子總裁暨執行長Erdal Elver 西門子大談AI三大應用領域

2019 年 04 月 07 日

資料科學/電子工程攜手 AI智慧醫療影像判讀加速診斷

2020 年 06 月 06 日

數位轉型切忌盲目跟風 組織再造/科技導入要同步

2020 年 01 月 19 日

AI智慧攝影機即時偵測通報 影像辨識/分析很長眼

2023 年 07 月 18 日

智慧協作迎戰專業勞動力短缺 機器人應用加速擴散多元領域

2025 年 04 月 21 日
前一篇
康佳特推出COM-HPC模組搭載Intel Core Bartlett Lake S處理器
下一篇
想定偏誤或過早布局? 純推論晶片面臨轉型壓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