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電市場現況與解析(1)

作者: Jessie Cai
2023 年 06 月 28 日

截至今日,台灣綠電市場發展日益完善,購電協議的簽訂容量居亞洲地區之冠。然而相較其他東南亞國家,台灣綠電市場規則相對複雜,仍有許多挑戰。

台灣電業市場長期由台灣電力公司(以下簡稱台電)壟斷,集發電業、售電業與輸配電於一身。2017年台灣大幅修正《電業法》,開放民間企業競爭發電、售電與電力服務,然而在政府承諾以二十年固定的躉購費率(Feed-in Tariff, FiT)收購再生能源[1]的情況下,大部分的綠電實際上都由台電收購,只有少數與企業簽訂供電協議,直到2020年後隨著躉購費率下滑,加上企業願意購買綠電的價格大幅上漲,才真正建構出台灣的綠電交易市場。

截至今日,台灣綠電市場發展日益完善,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的簽訂容量居亞洲地區之冠。然而相較其他東南亞國家,台灣綠電市場規則相對複雜,因此筆者將解析台灣綠電市場的現況與挑戰。

台灣綠電市場供給情形

儘管修正後的電業法開放民間競爭,整體再生能源電力結構仍有三成以上的發電量來自台電自有案場(以慣常水力為大宗)。此外,由於台灣再生能源案場長期以來習慣直接與台電簽訂,因此近五年進入FiT系統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2020年五月,台灣完成首起綠電轉供案,總交易量超過1.1億度,該年成為台灣的「綠電交易元年」。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綠電市場持續呈現供不應求,使得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且越來越多再生能源案場想要投入綠電市場,甚至原先與台電簽訂FiT的電廠開始與台電分手[2]並轉向綠電市場。如此趨勢可以從逐年成長的綠電市場供給量中看出端倪,如2022年綠電市場供給比前一年成長33.6%,供給量達到近13.2億度。

圖1 近五年台灣再生能源供給結構 (資料來源:能源局能源統計專區、台電公開統計資料)

台灣綠電市場需求來源

台灣買家目前面對三種綠電採購壓力,分別為政策型壓力、供應鏈壓力以及自主型壓力。政策型壓力來源主要為《用電大戶條款》,受其規範的廠家須在2025年前達成10%的綠電使用比例;因應供應鏈管理需要採購綠電的企業以高精密工業(如半導體產業)的需求最為急迫;在自主型綠電需求則多來自金融業及大型連鎖服務業等。

台灣綠電交易模式

若是想在台灣獲取綠電,目前共有三種方式:簽訂企業購電協議(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CPPA)、自發自用、購買再生能源憑證T-REC。

圖2 2022年台灣綠電市場交易結構 (資料來源:T-REC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

一、簽訂CPPA

2022年台灣市場有81%的綠電透過CPPA進行交易,為目前最大宗的綠電交易方式。綠電買家可直接和第一型再生能源發電廠[3]或是再生能源售電業者簽訂CPPA,其價格與簽約年份由買賣雙方協調訂定之,且價格無上、下限。在電力正式轉供以後,電證合一的T-REC也會一併移轉至綠電買家的帳戶,且憑證僅能轉手一次,因此若是簽訂CPPA的買家用戶並不能將其轉賣。

圖3 台灣CPPA交易示意圖

二、自發自用

綠電用戶可以自行建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不管是屋頂抑或是地面型太陽能均無容量限制。當綠電通過用戶端電錶,T-REC國家憑證中心會自動產生憑證至其帳戶。

三、購買電證分離的T-REC

有部分自發自用的廠家並不需要T-REC,因此在憑證可以轉手一次的規則下,可以將T-REC轉賣給其他用戶。在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設有電證分離T-REC的競標區,可以透過該平台進行購買,不過現在多以私下議價、交易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受用電大戶條款規範者,不得使用此方式獲取綠電憑證。

表1 台灣綠電交易方式比較

 

台灣綠電市場現況與解析(1)

台灣綠電市場現況與解析(2)

》想看更多內容?快來【免費加入會員】【登入會員】,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
標籤
相關文章

台灣綠電市場現況與解析(2)

2023 年 06 月 28 日

吸引台商投資高科技研發 比利時法蘭德斯頻招手

2011 年 11 月 03 日

歐美政府補貼大減 中大型太陽能系統首當其衝

2012 年 05 月 07 日

導入AI電網管理效率提升 虛擬電廠平衡電力供需

2018 年 10 月 18 日

COP26急催淨零碳排 循環經濟永續魔法師成王道

2021 年 12 月 20 日

歐盟大力布局綠能供應鏈(3)

2023 年 07 月 18 日
前一篇
Lam Research推出晶邊沉積方案 晶圓良率更上層樓
下一篇
台灣綠電市場現況與解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