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潛重整新聚焦 台灣IC設計再戰新舞台

作者: 鄭凱雯
2004 年 10 月 15 日

IC設計的風光曾經是資本市場的超級吸金器,但近兩年來卻不再獲得創投的寵愛,有的是產品推出時程與市場脫鉤、有的是面臨國際大廠更凌厲的價格攻勢,雖然前幾大設計公司的基本盤仍在,但是當年的風光則恍若南柯一夢。台灣的IC設計業,到底陷於什麼樣困境?
 

PC高度成長的時勢,造就台灣IC設計業的眾多英雄,盛極一時甚至曾出現高逾百倍的本益比。然而不過短短兩三年光景,只剩聯發科穩坐如山,其他同樣名列全球前20大設計公司的瑞昱、凌陽,股價重重摔落至30、40塊的谷底,以股價論公司成效或許並非公允,但這樣的現象,究竟是挫折、還是一個回歸基本面的過程?
 

從產品發展的S曲線分析,台灣IC設計公司最擅長的就是進入產品的成熟期,以價格換取市場佔有率。這樣的遊戲規則,在過去瑞昱、聯發科的崛起過程中都有跡可尋,曾經許多業者都以為這樣的法則還可再套用許久。殊不知2000年的景氣大震盪後,國外大廠為了求生存,對於利潤和價格有著不同於以往的思考,堅守 40%~45%的利潤空間、將市場拱手讓人成為過去式,在台灣廠商價格下痛失佔有率的國外大廠,生聚教訓之後,有著更靈活的身段,殺起價格狠勁已經是土洋廠商不分了。
 

IDM大廠如TI便曾表示「只要有量,價格好商量!」,這樣的策略有效地壓制了台灣廠商最擅長的價格優勢。以WLAN的晶片為例,台灣如上元、瑞昱等設計公司想循同樣低價模式取得佔有率,但國外大廠緊咬價格不放,雙方拉鋸到最後的結果,價差僅為1~2塊美金,台灣廠商無法在價格上取得絕對優勢,自然在市場佔有率上也不如過去「絕對」了。
 

成功模式難再複製 產品市場詭譎多變
 

台灣IC設計公司的股王名號僅能有一時的風光,即便是台灣表現最佳的聯發科,近來也因DVD光碟機出貨不振,新產品尚未量產,面臨成立以來首度的衰退。創惟科技資深經理汪進德表示,PC時代Intel不斷地創造需求,造就IC設計領域遍地是機會的時勢。但後PC時代則苦無殺手級應用,即便是有全球數量超過一億台的DVD、數位相機等,也只有曇花一現的好光景,極少數如手機平均維持在每年全球5億台出貨量的應用如鳳毛麟角。當帶動產業成長的火車頭失去焦點後,業者的產品規劃也須跟緊多元化趨勢,而非套用舊有的成功模式,一套產品賣許多年。
 

創惟科技以USB PHY起家,對於USB下一代的產品規劃,該公司正開發USB OTG以及Wireless USB。汪進德表示,新介面的出現將為設計公司帶來新的舞台,例如PCI Express和SATA,這些高速傳輸介面的市場都將在近一兩年內出現,但同樣一塊市場,大家都看得到,因此產品開發時間、成本和品質就成為一較高下的關鍵。
 

從全球前30大設計公司的產品分佈(表1)來看,廠商集中度最高的是通訊產業及多媒體,PC相關只剩下繪圖晶片和晶片組,其中晶片組的揚智則於今年中由聯發科入主。從產品別的集中度可看出,前30大IC設計業者都感受到產業多元化的脈動,分別在通訊、消費性電子、FPGA、Flash等領域各擅勝場,以往偶爾見到以DRAM為核心技術的公司,則銷聲匿跡。
 

缺人才 類比IC設計尚在起步中
 

數位IC設計蓬勃發展後,台灣近年掀起一股類比IC設計風,出現一批類比電源IC設計的生力軍,已推出主機板、手機用的電源管理IC。除此之外,LCD TV應用的色彩校正,亦有設計公司投入研發。和數位IC設計相較,雖然以市場佔有率看來,台灣類比IC的設計略顯荒蕪,但其另一面的意義也代表著成長的空間廣闊。
 

沛亨半導體業務處副總經理謝忠勳表示,台灣類比IC設計還在起步中。現階段大多從較低階的產品如LDO切入,經驗累積至今,台灣的類比設計公司以算是有初步的成果。台灣的小型設計公司在成立之初,由於資源有限,通常將重心投注在可以量產的產品。類比IC設計公司的成立則格外艱辛,特別是類比設計人才培養不易,經驗的累積以及人力資源的開發尤其需要克服。
 

謝忠勳表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國外類比IC發展的脈絡,可以歸納出台灣設計公司的欠缺與不足。國外類比IC大廠,除了在設計上累積了豐富的經驗,還透過製程技術的掌握維持優勢、與晶圓廠提高合作的層次,以確保產能取得無虞。如Linear、Maxim等大廠採取自有晶圓廠策略,以確保產能並且累積經驗;IC設計公司則是是掌握關鍵的製程技術,像是Alien掌握的奈米封裝技術,透過技術上與晶圓廠綁樁,就不用擔心產能滿載時無法交貨。
 

台灣類比設計業者的困境在於晶圓廠多採用數位、標準化製程,缺乏AC-DC所需的高壓製程,因此多有設計能力,但製程的掌握度較差。謝忠勳表示,這樣的瓶頸是大環境發展下的產物,熟悉製程的工程師大多被晶圓廠所吸納,設計公司要和同業搶人,還要和晶圓廠搶人,談何容易。台灣類比IC設計已經從無到有跨出第一步了,接下來要強化的是技術的扎根。歐美大廠的營運成本還是比台灣類比設計公司高出許多,台灣設計公司縱然無法一步跨入高階產品,但是中低階的類比IC 市場仍大有可為。
 

小廠難生存 掌握資源大廠將發動整併
 

聯發科入主揚智,為今年最戲劇化的設計公司併購案,此事件也宣告著著PC晶片組時代的結束,以及大型設計公司併購案的開始。在消費性多元化產品趨勢下,只有IC設計大廠擁有足夠的資源開發不同的產品線,更有實力依行銷需求整併具有利基的小公司。此外大型設計公司握有的訂單,使其握有有利籌碼與晶圓廠共同開發製程。更不用說在製程精進之下,開光罩與先進的製程的費用,遠非小型設計公司所能負擔。未來整個設計產業的集中度將大幅提高,小型設計公司只能以利基在夾縫中求生存。
 

另外新興設計公司也非以往單打獨鬥、自募資金的遊戲推則所適用,深究近來一炮而紅的設計公司如奇景、聯詠等,皆屬於「哥哥爸爸真偉大」模式,向上有晶圓廠投資,確保產能取得;或是向下與系統廠有相同血緣,產品尚未量產就幾乎確認訂單在手。若無這種合作與淵源,「局外人」型的設計公司要介入其中,可說難如登天。
 

沈潛轉型 台灣業者再戰新舞台
 

在數位家庭、家庭網路與薄型平面顯示器等帶動下,PC相關IC有了新的發展風貌。PC產業以及台灣半導體垂直分工體系,造就PC晶片組三雄,也為台灣IC設計創造了更多應用領域的開發空間。而近年來從事PC類標準IC開發的廠商數量變少,積極朝消費性電子轉型。
 

未來幾年全球IC設計產業將有極為頻繁的整併行動,利基型IC設計公司將成為大廠併購的主要對象。以WLAN晶片開發的公司為例,估計2年內整合併購後將剩下7家左右的大廠能存活。對產業來說,整併後除了晶片價格和品質得以提昇,被收購的團隊也能透過大廠的行銷能力和平台得到更好的發展,撇開寡佔不談,仍具良性循環效果。
 

根據工研院經資中心的資料顯示,2003年台灣設計公司的產值達1,877億台幣,預估2004年將有2,565億台幣的實力,未來佔全球市場比重仍持續升高中。顯示近年台灣設計公司只是沈潛,未來的成績仍值得期待。
 

》想看更多內容?快來【免費加入會員】【登入會員】,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
標籤
相關文章

強化上市速度 縮短半導體測試迫在眉睫

2010 年 02 月 01 日

開放平台/應用程式當先鋒 智慧電視市場前景看俏

2011 年 04 月 28 日

因應薄型化設計 觸控IC助臂力

2011 年 05 月 16 日

發揮互補綜效 台/歐半導體廠齊攻18吋晶圓

2013 年 09 月 23 日

無線充電/定位/感測器助陣 穿戴裝置功能更貼心

2016 年 07 月 25 日

3GPP R21制定起步走 2028年6G上路接棒

2024 年 02 月 29 日
前一篇
飛利浦微控制器帶來品質及價格的競爭
下一篇
飛利浦推出LPC935 8位元微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