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市場潛力十足 車廠力拼電池技術/軟體加值

作者: 吳心予
2021 年 10 月 12 日

國際上共同朝向減碳的目標邁進,各國也訂出禁售燃油車的時間點,電動車因此成為剛需產品。國際能源署預估2021年的電動車銷量是590萬台,2022則可以達到650萬台。其中以中國、美國及歐洲為主要市場,截至目前中國境內的電動車已經有500萬台,占全球48%。但是比較電動車銷量的成長速度,歐洲已經超過中國,達到60%。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蘇奕霖指出,推動電動車市場成長的三大因素是政策、充電設施的建置以及售價降低。

政策/車樁比/售價三大關鍵

就政策觀察,各國訂出禁售燃油車跟零碳排的目標,將從2025年開始發酵,相關措施會加速電動車銷售的成長。例如因為歐盟希望在2025年減少55%的碳排,而英國雖然不是歐盟國家,但是仍不斷將禁售燃油車的時間點提前,從原先的2040年提早到2030年。也有少數國家如法國,擔心汽車市場太快從燃油轉換到電動車,會過度衝擊燃油車產業,因此希望歐盟放寬禁售燃油車的規定。政府補助也會增加國民購車意願,例如美國的電動車產業發展原先慢於歐洲跟中國,所以總統拜登在2021年提出更多的補助金額,希望提升國民購買電動車的意願。

充電基礎設施方面,建置越多的充電樁能增加使用電動車的方便性,因而提升使用者的購買意願。中國、歐洲、美國都積極增加充電設施的設置,2021年中國的車樁比已經降低到3:1以下,歐洲跟美國大約在8~10:1。歐盟主要用燃油車跟加油站比例換算,車樁比的目標是10:1以下,但是加油跟充電的時間有很大落差,所以10:1其實不夠,因此中國朝向車樁比1:1的目標邁進。

電動車售價則受到電池成本影響,電池占電動車整車成本的三分之一,因此當電池成本居高不下,就會導致電動車售價較燃油車高。不過電動車技術從2010年發展至今,電池價格已經逐年降低,從2010年的1100美元/kWh降低到2020~2022年的120美元/kWh,特斯拉(Tesla)與福斯等品牌認為當電池價格降低到60美元/kWh,電動車的成本就有機會低於燃油車。

領頭廠商摩拳擦掌

2021上半年電動車銷量達到250萬台,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68%,主要的品牌有特斯拉、福斯、蔚來汽車、五菱宏光、BMW等。不同的品牌基於相異的優勢,在蓬勃發展的電動車市場中累積成長動能。包含特斯拉因為軟硬整合跟電池技術領先,福斯則透過既有的品牌知名度,促使電動車銷量大幅成長。中國的五菱宏光因車價便宜受到青睞,BMW則計畫將受年輕人歡迎的Mini Cooper車款做成純電動車,希望擴大有意願購買電動車的客群。

蘇奕霖認為,投入電動車技術的廠商可以歸類為領導廠商、傳統車廠與新興車廠,分析這三類具代表性的廠商動態,能一窺產業內在電動車趨勢下,面對的機會與挑戰。領導車廠以特斯拉為代表,傳統車廠則觀察福斯的布局,新興車廠則關注到市值僅次於特斯拉的蔚來汽車。

特斯拉從2019年淨利率開始突破0,電動車銷量不斷成長並持續擴充產能,能源事業部與碳權買賣也帶來更多營收。特斯拉能率先在電動車市場取得亮眼營收,主因是提早布局電池技術,跟LG等企業結盟開發電動車電池,2020年發布的4680電池也號稱功率可以提升六倍,且有機會讓成本下降到70美元/kWh,因此保有領先地位。除了電池,特斯拉也持續發展軟體技術來加值電動車,包含自駕功能與軟體升級,讓產品更多元化,例如近期宣布取得雷射雨刷的技術,可以取代傳統的實體雨刷來清潔擋風玻璃。

福斯的電動車在2020~2021年的銷量大幅提升,主因是多元品牌的升級,透過旗下的子品牌布局不同年齡層的客群,受眾橫跨大眾、高階與跑車市場。除了多元品牌,2021年七月福斯宣布電動車布局的戰略,包含開發共用模組平台及統一電池規格,藉由建立平台加速產品上市時間,電池規格統一則可以降低導入跟製造成本。同時福斯在自駕跟其他軟體服務的營收也提升,強化電動車銷售的成績。

蔚來汽車2015年在國際比賽打響知名度,2018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但是2018年後受限中國電動車市場景氣低迷,加上電池技術瓶頸,當時營運一度面臨破產。2019年蔚來汽車優化開放能源服務體系跟軟體實力,也加上中國政府開始培植新創車廠,因此市值爆發性成長。蔚來汽車的優勢在於自行掌握電機跟電控兩項核心技術,其他系統透過結盟合作開發。充電採用換電模式,有效減少車主等待充電的時間。換電模式受到中國重視,在中國已經有300個充電站,蔚來汽車的目標是在全球建立4000個充電站,同時蔚來汽車也提供自駕訂閱制跟換電服務軟體。

蔚來汽車的電動車採用換電模式 (圖片來源:蔚來汽車)

統整而言,不同類型的車廠會從各自的利基來切入電動車市場,像是特斯拉在電池技術領先,傳統車廠如福斯透過多元品牌的知名度,結合電動車用模組平台,打造多元的產品銷售。新興車廠通常會掌握部分的核心技術,再透過結盟實現整車開發。除了各自的利基,電池技術跟車用軟體加值,是所有電動車廠商共同發展的目標。

 

標籤
相關文章

能源轉型帶動供應鏈洗牌 電動車技術/市場風起雲湧

2021 年 11 月 29 日

策略正確但禍福難料的Tesla FSD晶片

2019 年 04 月 29 日

特斯拉銷售超乎預期 傳樂金化學將補足電池產能

2020 年 07 月 07 日

車用晶片缺貨恐延續至2022年 自駕/電氣化趨勢不變

2021 年 10 月 15 日

自研晶片/軟體改寫雙管齊下 Tesla成功破解晶片荒 

2022 年 01 月 05 日

台灣半導體產業2024可望成長13.7%

2023 年 11 月 02 日
前一篇
Keysight World 2021登場 並推遠距課程解決方案
下一篇
貿澤Methods期刊最新探索AI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