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持續走強,2025年更在短短兩個月內勁揚約10%,成為亞洲最強勢貨幣之一,儘管2025年中一度回貶至約29.5元,但全年升值幅度仍高居亞幣之首,這種升值趨勢對以出口為導向、毛利率偏低的台灣電子代工產業形成顯著壓力:美元營收折算為台幣後減少,獲利空間遭擠壓。據分析,新台幣每升值1%,電子代工廠平均營業利益率將下降約0.2個百分點,相當於淨利減少約5~10%。
大型業者雖多有避險機制,但匯率劇烈波動下仍難完全抵消影響,例如鴻海曾指出,若新台幣年平均匯率對美元升值1元(約3%幅度),將使鴻海營收減少約3%,毛利率下降約0.1個百分點,推算每升值1%,鴻海稅前盈餘約減少30億元、新台幣EPS下降0.16元。廣達估計每升值1%稅前盈餘減少4.5億元、EPS降0.09元,緯創約減少2.1億元、EPS降0.06元。整體而言,新台幣升值1%將使電子代工業者淨利下滑約1.5~2%。由此可見,新台幣強勢升值已成電子代工業2024~2026年不得不面對的嚴峻課題。以下將從多個面向,分析主要代工廠商的因應策略與未來挑戰。
匯率風險管理與避險措施
面對匯率波動,強化財務避險是電子代工業者的首要因應策略。多數大型廠商早已建立匯率風險管理機制,透過「自然避險」與金融工具雙管齊下來降低匯率衝擊,自然避險方面,代工廠通常採購與銷售皆以美元計價,使應收應付同幣別對沖,盡量減少淨部位曝險,例如PCB廠欣興表示,其收付款約七成以美元結算,連向日台供應商購料也用美元支付,以達到「有進有出」的抵銷效果。
筆電代工廠仁寶亦強調採取資產負債表的自然避險機制,盡量降低多餘的美元持有部位來因應匯率變動,和碩則表示一直關注國際匯市走勢,適時調整各幣別資產配置策略,以降低匯率變動帶來的影響,另外一些廠商開始分散幣別風險,例如光學元件廠大立光研議適度持有美元以外的外幣資產,降低單一貨幣匯率波動對財報的衝擊。
除了自然對沖,運用金融避險工具也是關鍵手段之一,調查顯示,約65.6%的製造業者有採取匯率避險措施,但真正利用遠期外匯、選擇權等金融商品避險者僅約三成,其餘多半仰賴多元貨幣交易的自然避險,大型電子代工企業因交易規模龐大,近年也陸續強化財務避險操作。鴻海指出,集團訂有完整的匯率波動因應指引,包括在客戶合約中設定匯率調整條款、縮短報價週期,以及運用適當的遠期外匯、選擇權等金融工具對沖營運與投資活動產生的匯率風險,此類措施讓美元貶值對毛利率的衝擊降至最低。
同時,許多廠商也透過存貨及應收帳款管理來調節匯率曝險部位(如加速收款或延後付款),將匯兌損失降到最小,值得注意的是,任何金融避險都有成本,過度避險可能侵蝕利潤,因此業者多採動態平衡,如在匯率短期劇烈波動時加碼避險部位,平穩時則以自然避險為主,整體而言,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靈活運用避險工具,是電子代工業在台幣升值環境下維持財務穩定的基礎。
全球產能布局與供應鏈移轉
新台幣強勢也促成電子代工業者加速生產基地的全球化布局。當台幣升值削弱台灣生產成本優勢時,將部分產能轉移至其他幣值較弱或成本更低的國家,成為順勢調整的策略。鴻海近年大舉擴張海外據點,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集團已在墨西哥、越南、印度、歐洲等地新增產能,強化區域製造與交付能力,以提高營運彈性與抗風險能力,2024年鴻海全球廠區及辦公室數量將再增加10%,正是因應國際關稅與匯率變數所採取的前瞻布局。
透過產地多元化,鴻海得以根據客戶需求彈性調配生產,同時降低對新台幣成本的依賴,例如在印度生產面向印度市場的產品,以當地成本對沖當地營收;在墨西哥製造北美銷售產品,以墨西哥披索或美元成本匹配美元收入,減輕台幣升值帶來的匯率錯配風險,鴻海等大型電子代工廠正積極推進全球產能布局,強化區域製造與交付能力,以降低匯率與貿易變局對營運的衝擊。
其他代工大廠也紛紛調整產能版圖以分散風險,和碩、仁寶近年擴大在東南亞的設廠投資,承接部分美國客戶的新產能需求,廣達與緯創則加碼布局美國、墨西哥等地的伺服器與電動車零組件產線,貼近終端市場生產,這些措施一方面因應地緣政治與關稅考量,另一方面也可在當地以美元等外幣支出料工費用,達成天然避險效果,產業界更警示,如果台幣升值趨勢持續,國際訂單勢必加速往匯率更具彈性的生產基地轉移——近年越南、印度等新興製造中心正積極承接原屬台灣的中階代工與零組件訂單,一旦台幣過強,產業出走將更加明顯。因此,台灣代工業者唯有超前布署,將供應鏈區域化、多元化,才能在未來兩年匯率與貿易格局動盪中守住訂單並維持供應鏈韌性。
成本管控與價格轉嫁策略
在匯率造成營收折損的同時,電子代工業者亦從成本與定價兩端尋求對策,以維持利潤率。內部成本控制方面,各大廠無不嚴控支出並提升生產效率。針對台幣升值帶來的新台幣計價營運成本增加(如本地人力、管理費用),企業傾向透過自動化生產和擴大規模經濟來攤平單位成本,例如鴻海強調加速導入產線自動化,以降低對高成本人力的依賴,並透過全球採購與集團協同來壓低原物料成本,藉此抵消匯率升值對毛利的侵蝕。
同時,公司也審慎控管營運費用,非必要開支一律緊縮,務求在毛利本已微薄的代工業維持盈虧平衡點。在對外價格轉嫁上,電子代工廠商則採取彈性報價與客戶協商策略。由於長期匯率變動非企業所能掌控,代工業者通常會在合約條款中與國際客戶約定匯率調整機制:當匯率超出一定範圍時,成品代工單價可隨之調整。鴻海即透露已與客戶訂定調價條款,並提高報價頻率,縮短價格鎖定周期,以便及時反映匯率變動,對一些代工產品,廠商也嘗試提升附加價值來增強議價能力,例如提供設計開發服務(ODM/JDM模式)或強化產品技術含量,藉此向客戶取得較高單價,減少匯損帶來的獲利壓力。然考量到代工產業的高度競爭,多數業者仍謹慎拿捏調價幅度,以免價格上漲導致訂單流失。
在匯率劇烈波動期間(如2025年第二季台幣暴升時),有些出口商原本理應調漲報價,但為顧及接單量而不敢輕易漲價,只能自行吸收匯率成本,這也凸顯代工業者夾在強勢台幣與國際大廠壓價之間的兩難,一些業者呼籲政府維持匯率相對穩定,或業界共同倡議與國際客戶重新協調計價幣別,以共擔匯率風險,然而,短期內更可行之道仍在於企業自身——透過精實生產、成本創新以及靈活的定價談判,在不損及客戶關係的前提下將台幣升值衝擊轉嫁或緩衝掉。
營收來源與客戶結構多元化
新台幣升值暴露出過度依賴單一市場與幣別收入的風險,促使電子代工廠商思考營收與客戶結構的多元化。長期以來,台廠接單主要以美元計價,服務對象集中在美國大型品牌業者;當美元走弱、台幣升值時,美元營收折損直接壓縮獲利。因此,增加非美元營收來源、拓展不同區域市場,成為降低匯率風險的重要方向之一。
部分代工廠開始積極開發歐洲、亞洲的新客戶,爭取以歐元、人民幣等貨幣結算的訂單,以分散美元收入比重,一些廠商也著眼於新興市場內需,例如承接東協、印度在地品牌的代工業務,這些交易有時可採用當地貨幣或區域貨幣結算,減少對美元的依賴。甚至有業者考慮直接以新台幣報價出口給特定客戶,在協商匯率條款下鎖定台幣收入,以完全規避美元貶值風險。這類創新作法目前雖不多見,但顯示產業尋求去美元化的努力方向。
另一方面,電子代工龍頭近年也積極調整產品與客戶組合,以降低單一客戶或單一產業景氣波動帶來的衝擊。以鴻海為例,除了傳統3C代工業務外,近年大舉跨入電動車、伺服器、網通設備等新領域,擴張客戶基礎。這些新興業務有些採多元貨幣交易模式(例如電動車零組件可能以人民幣與中國車廠結算,伺服器訂單部分來自歐洲廠商以歐元計價),有助於平衡美元營收比重。
同時,鴻海、和碩等也發展自有品牌或技術授權業務,創造台幣計價的授權收入與本地市場銷售,形成部分「本幣收入」來源。再如廣達以避險操作優異著稱,過去其財報匯兌損益常優於同業,一個原因在於廣達客戶結構相對多元,除了美系廠商,也涵蓋日系與新興市場客戶,使其在匯率波動下受傷程度相對有限。總的來說,透過市場多角化與客戶組合優化,電子代工業者可以分散營收匯率風險,增強抗壓能力。當然,開發新市場與客源需要投入資源與時間,但在台幣預期緩步升值的未來兩年,此舉將是未雨綢繆的重要布局。
未來展望趨勢預期與挑戰
展望2024~2026年,新台幣走勢預期緩步升值的基調大致確立。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分析,2025年下半年在經濟基本面穩健及美國聯準會可能降息的影響下,台幣將呈現溫和走升態勢,預估2025年第四季平均匯率約落在1美元兌28.39元,年底可望站穩在28元上下。國際投行甚至更為樂觀(對台幣而言是升值更多),美國銀行預測新台幣將逐季升值,2025年底達28.8元,2026年進一步升至27.6元,巴克萊銀行、高盛等也釋出類似看法,認為亞洲貨幣仍有升值空間,其中台幣和韓元可能最為強勢。
若這些預測成真,未來兩年台幣匯率將維持在近三十年高點水準,電子代工產業將長期處於匯率不利的環境,需要做好長期抗戰準備,在強勢台幣的新常態下,電子代工業者面臨幾項主要挑戰:首先是利潤壓縮持續化,匯率升值對代工毛利率的侵蝕將成為長期因素,逼迫企業持續提效降本,不斷尋找新的成本節約與提價空間。其次是產業競爭加劇,台廠報價因匯率因素相對變貴,可能有更多海外訂單轉向生產成本更低、貨幣更疲軟地區,台灣代工廠國際市場占有率恐受挑戰。
這將促使業者加速差異化轉型,朝高附加價值、研發設計整合方向發展,以擺脫單純比拼價格的困境。再次,匯率預期的不確定性亦考驗企業決策。雖然多數預測認為台幣偏升值,但國際金融情勢瞬息萬變,一旦美國經濟走強或地緣風險升高,也可能出現美元周期性反彈,台幣回貶的情況。企業需密切關注全球經濟與貨幣政策走向,靈活調整避險策略,避免因誤判趨勢而曝露過多風險。最後,如何平衡接單成長與匯率風險將是門學問,例如2024~2025年AI伺服器、車用電子等新動能帶動訂單湧入,營收擴大可部分抵消匯率造成的獲利下滑。但同時接單越多,若避險不當反而可能因台幣升值出現「接單愈多、虧損愈大」的窘境,因此企業在追求成長時,更需同步強化財務體質與風險控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