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數位化為消費者帶來高畫質影音享受,並開啟電視無所不在的願景。儘管大陸電視接收設備廠已開始進行車用接收之試播測試,但地面廣播標準仍在未定之天,除讓業者承擔著硬體設備的投資風險外,亦讓整體移動數位電視發展停滯不前。
多年來,中國大陸政府一直將數位地面廣播的發展重點,放在開發一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上,其原因在於藉由數位地面廣播,可以在移動的載體上傳送數位電視訊號,達到TV Anywhere的境界。歷經多年的試驗,雖然中國政府當局一再保證,各界引頸企盼的結果,卻是一連串的失望。即便現階段數位地面廣播標準審核已經進入最後的階段,並預期在2005年上半年,將在清、交兩套系統當中選擇出一套,作為中國發展地面廣播數位電視的國家標準。但是,產業的發展卻遠遠超前於中國政府的規劃及對於移動數位電視的推廣。
中國大陸車用移動接收系統係以地面廣播標準推廣,然而,雖然自2001年開放標準提案之後,包括大陸廣電總局、清華大學、上海大學與HDTV總體組、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共推出五套候選標準。歷經數年的標準競爭之後,目前以北京清華大學所推出的DMB-T及上海交通大學所推出的ADTB-T標準呼聲最高。
而兩套方案除了在技術層次上的競爭外,經由研發企業聯盟的結合,大陸數位地面廣播標準的競賽,已經轉變成為北京和上海學術界與產業界兩大陣營的政治角力。其中,除了清華大學及清華同方投入DMB-T系統的研發之外,包括四川長虹、TCL、康佳、創維、賽格、熊貓、海信、牡丹、京東方、國威、首鋼、旭光等電視機廠商組成「數模彩電項目清華-企業研發聯合體」,一同為DMB-T標準背書。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便是在清華大學的聯合體當中,囊括了大陸主要彩色電視生產廠商,這些電視廠商的聯盟代表著每年大陸電視機內銷市場上2,400萬台電視機的出貨,亦即7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而這些廠商也將會是未來大陸數位電視機以及數位機上盒等數位電視接收設備產業的主要廠商,其陣營之實力不可小覷。
另一方面,在ADTB-T系統的研發工作當中,主要是由上海交通大學、奇普科技以及從事數位電視相關產品開發的LINX Electronics進行合作開發。除此之外,包括上廣電、上海有線網路、上海高清數位視頻系統等七家上海企業也共同組成上海聯合體,支持ADTB-T 標準的發展。有別於清華大學的陣營當中結合多家數位電視接收設備廠商進行結盟,上海聯合體的成員則是涵蓋數位電視產業鏈的上游節目製作、廣播系統及接收設備業者,藉由產業鏈各環節的結合,共同制定出產業認定的共同標準,並且已經獲得上海資訊家電協會認可成為「上海數位電視終端接收設備通用技術標準」。
而目前在中國大陸數位電視地面廣播標準的制訂工作,歷經2004年的測試工作之後,已決定將以清大DMB-T標準為主體,結合其他同樣以多載波系統設計的標準所擁有的優點,整合為一多載波系統方案,與交通大學的ADTB-T單載波系統方案進行最後的角逐,而標準制訂的工作已初步完成,並送請國家標準工作組進行最後的審核工作。然而,大陸地面廣播數位電視標準之所以遲遲未能問世,其主要原因仍在於調和兩大陣營間的利益,因為若採用任一標準,另一遭淘汰的標準勢必將無法進入市場化的階段,研發的投資成本便無法回收。
然而,中國大陸地面廣播系統業者在缺乏國家標準可依循的情況之下,卻已普遍進行車用移動接收數位電視的實驗活動。顯見地方業者對於標準的需求殷切,在國家標準尚未推出之際,已迫不及待地進行商業化的活動,但為了降低未來標準確定之後必須更改系統的風險,各地測試的規模僅有數千台,未能全面性地推廣。以下即就中國大陸各城市車用移動接收數位電視推行現況進行介紹。
在各地的發展腳步上,時間最早的當屬上海東方明珠塔所建構的DVB-T系統。目前大陸當局在上海地區的測試工作,除了固定設備的接收之外,移動設備的接收測試亦緊鑼密鼓地展開,其中包括在公車及火車系統上的接收,均已在上海展開試驗工作。而近期內,在上海市亦開始進行ADTB-T的測試工作,並且不斷向外發布消息,指出ADTB-T的接收效果遠優於DVB-T系統,但畢竟測試階段與真正大量推廣的地步仍有差距,ADTB-T未來的發展走向,仍需視中國政府當局對於標準的最後選擇方能論斷。
2004 年5月28日,北京市也利用DVB-T標準,開始展開數位地面廣播的試驗工作,並製作出大陸第一套專門為數位電視移動接收之節目,初期在北京1,000輛公共汽車上正式播出,播出時間為每天早上6時至晚上23時,與公車的營運時間同步。目前北京市東起地鐵八通線土橋車站,西至首鋼東門,南北各至五環,都能夠穩定地接收到移動數位電視信號,而移動數位電視信號的第一批接收載體,是北京市城區31條路線的1,000輛公車,之後以每月500輛的速度,在 2004年底前完成4,000輛公車的數位電視安裝工作,而北京市每天收視移動數位電視人次估計高達300萬人以上。
負責北京市移動數位電視推廣的北廣傳媒,將把下一波推廣的目標放在計程車上,已與首汽、金銀建、北方、北方創業、漁陽、萬泉緣等6家計程車有限公司簽約,陸續為這些公司的計程車安裝移動數位電視接收設備。預計將於2005年內達到10,000輛計程車能收看移動電視的目標。
南京數位地面移動電視前期籌備工作,已使用DVB-T發射設備在「南京廣電大樓」和「江寧區土山」進行兩個點的單頻網試播測試工作,目前在南京城西北地區仍有部分地區接收不良,南京當局正在南京城西北地區,選擇合適的第三個點進行試播測試,並同時進行移動接收的測試工作,在南京市的公車上正式試播,目前移動接收頻道已在公車第16路線上的數十輛空調車上安裝了移動電視,乘客可即時觀看國內外新聞、生活資訊和文化體育等娛樂節目。
而隨著年內南京公交GPS系統二期工程完成,將於1,000輛公車上播放移動數位電視節目,並計劃未來將擴大至計程車、公務車、小客車等移動載體,及南京市中主要街道、廣場、醫院等人潮密集地點。
除了上述的上海、北京及南京等地之外,包括重慶、成都、武漢、廈門、淄博及佛山等地,都已經開始籌畫以DVB-T進行試播,而長沙及鄭州市也已經採用DMB-T標準開始測試,另外深圳已採ADTB-T進行測試工作。
中國大陸手持式設備移動接收數位電視發展,礙於法令之限制,以及廣電業務及電信業務主管單位廣電總局及信息產業部對於網路匯流之看法不一,迄今仍處於萌芽階段。
然而,中國大陸手機用戶已達2.96億,在龐大的用戶基礎下,行動電話營運商對於手機電視的新業務依舊顯得躍躍欲試。在無法經營廣電服務的前提之下,以及數位地面廣播標準依舊闕如的情況之下,中國大陸行動電話營運商在手機電視,仍著力於行動電話多媒體數據業務的推廣活動,亦即透過2.5G、3G或PHS通訊網路,傳送以串流媒體為傳送型態的電視節目服務。
然而,行動電話營運商本身並不具有節目製作的能力,因此,其經營模式均係搭配內容供應商,由內容供應商提供手機電視服務所需之節目內容,再由行動電話營運商負責用戶推廣的工作。而包括中國大陸中國移動及中國網通兩大行動電話營運商,均以不同之傳輸方式與內容供應商合作,提供消費者手機電視服務,包括中國移動以2.5G的GPRS網路提供的銀色幹線手機電視服務,及中國聯通以CDMA 1X網路所提供的視訊新幹線手機電視服務。
中國移動的銀色幹線服務,首先是2004年3月在廣州地區,由廣州富景科技提供內容;而在一年時間的合作開發與實驗之下,上海移動與江蘇移動也由上海文廣負責內容提供,展開手機電視服務業務。其計費方式係以傳輸量為計價基礎,每1KB收費0.003元,消費者也可以選擇包較大傳輸量的方案,包括支付50元人民幣可傳輸100MB、100元人民幣可傳輸200MB以及200元人民幣可傳輸500MB的方案。另一方面,中國聯通的視訊新幹線服務,先從北京及湖北兩地展開服務,並於2005年1月底正式開放消費者申請。而中國聯通之內容供應商合作伙伴,則包括中央電視台、鳳凰資訊台及BBC等頻道。而除了上述兩家業者所發表的數位電視服務之外,大陸小靈通營運商亦宣稱其準備提供消費者手機電視服務,但迄今仍未有明確的動作。
儘管中國大陸移動接收數位電視在龐大的用戶基礎下,其未來市場發展潛力倍受各界期待,然而目前中國大陸移動接收數位電視發展仍存在諸多阻礙。包括數位地面廣播的標準遲遲未能決定,而業者卻已經迫不及待地展開實驗工作,雖然可以事先摸索經營模式,但在規格確定之後,現階段已大規模選定以歐規展開服務的地區,都必須在頭端及用戶端設備上進行更改,造成更大的成本支出。
第二,在中國大陸當局廣電業務及電信業務,分屬不同主管機關管轄的前提之下,對於電信產業跨足廣電業務,或是廣電產業跨足電信業務的觀點,始終是莫衷一是,而法規的限制迄今亦仍未鬆綁,手機營運商也只好先由既有的通訊網路提供手機電視服務,但這種方式卻是消費者負擔最為沈重的手機電視方案。
最後,即便真如廣電總局所宣稱的,將於近期內確定中國大陸的數位地面廣播標準,然而在手機電視的業務上,還是需要解決手持式設備的耗電性問題。除非中國大陸選擇歐規DVB-T標準進行推廣,方得以沿用DVB-H標準進行建設,否則就必須要仰賴T-DMB或是S-DMB標準,進行手機電視業務的推廣,或者是再自行研發出適合DMB-T或是ADTB-T標準的省電性方案,屆時中國大陸消費者恐怕又得需要經過更長時間的等待,才能享受到數位電視無所不在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