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產業供應鏈已成為產業政策發展主軸,電子業者遇到的挑戰將從產業層級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同時缺料問題依舊未解,加上高利率時代來臨,未來供應鏈挑戰的複雜程度只會有增無減。
經濟學家湯馬斯‧佛里曼將全球化的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全球化1.0(1492~1800年)、全球化2.0(1800~2000年)和全球化3.0(2000年至今)。從1990年代開始,全球化高速成長,得力於兩大條件,第一個是科技革命,通訊設備、運輸、物流、網際網路、電腦運算的進步讓遠程貿易成本大幅下降,電腦運算與儲存能力的升級讓跨國企業建立與維持全球銷售網路,並在人力、物流、庫存、財務、客戶維持、銷售上進行不間斷的調度,同時透過金融網路匯款與資金移轉。
第二個條件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過去西方國家主導生產與銷售體系,在中國加入WTO後,因政治制度的特殊性,中國在最短時間內建立相對完整的產業供應鏈,並透過市場規模吸納西方企業的技術,並提供全球最大手機、汽車、鋼鐵、水泥、大宗商品物資市場,但也延伸出製造體系過度依賴亞洲的問題。在不少智庫與專業人士的提點下,西方國家開始警覺,並計劃採取各種措施因應。全球化在創造龐大貿易紅利同時也造成許多社會議題,科技發展快速卻促成中國成為製造主要基地,並與其他國家形成巨大貿易逆差。加中國上技術強迫移轉時有所聞,並在海外進行大量併購,開始讓其他國家警惕,在美中貿易打響後更是如此。
當前的局勢是企業正面臨全球化3.0的消逝,過去奉行的自由主義逐漸受到壓縮,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在國家安全與戰略產業兩大觀念的崛起下,緊縮過去的開放措施,轉而導向在地化,並扶持自家產業以達到自給自足,特別是在戰略產業,例如半導體、人工智慧、5G/6G、量子電腦、生技製藥、新能源等領域。
關鍵供應鏈已成產業政策主軸
分析各國狀況,可以從中國、美國、歐洲、東南亞/南亞四大地區觀察各國如何透過「科技產業戰略化」來布局未來十年。而所謂的「科技產業戰略化」,指的是對該國而言會影響一國經濟發展的科技,這些科技不能落入「非友邦國家」手上,避免未來帶來負面影響,這觀念如野火般蔓延,橫跨歐、亞、美三大洲。
以半導體為例,除美國外,歐洲、日本、韓國也加大半導體與電子產業鏈的政策投入,歐盟委員會在2022年2月推出《歐洲晶片法案》,預計投入超過430億歐元(約480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投資,以強化歐洲的晶片研究與製造能力,目標是到2030年將歐盟的晶片產能全球占比從目前的10%提高到20%。日本於2022年1月通過一項晶片補貼法案,總計6000億日元(約52億美元)的預算將用於支持晶片製造商,其中向台積電提供4,000億日元(約34.7億美元)的補貼。2021年5月,韓國發布「韓國半導體戰略」,宣布未來十年將攜手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153家韓國企業,投資510萬億韓元(約4,510億美元),目標是將韓國建設成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引領全球的半導體供應鏈。將這些法案整合觀察到,關鍵產業供應鏈已成為產業政策發展主軸,電子業者遇到的挑戰將從產業層級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同時,原有的塞港缺料問題依舊未解,加上高利率時代來臨,未來供應鏈挑戰的複雜程度只會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