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電網智慧調控 儲電系統商業化腳步加快

作者: 王孟傑
2017 年 12 月 24 日

在全球節能減碳風潮日益擴散下,撙節石化能源電力及使用再生能源的意識持續升高,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的導入與分散式電源的發展也逐步展開中。這個趨勢促成全球能源朝著分散化、複雜化的方向發展,也因為變動性電源的快速成長而使電力環境的穩定面臨挑戰。

為使這日趨複雜的電力系統維持過去穩定的供應,同時達到電力清潔化的效果,有效的管理為重要的手段,而運用儲電系統調控為目前可快速解決問題的手法之一。由各國陸續提出儲電之相關政策作為,與廠商持續布局該市場,可見得各界期望在分散化能源的態勢下,以聰明的管理方式來解決。

儲電設備扮電力系統重要角色

由於電力無法儲存,若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又有相當大的變動性,因此運用儲電設備進行適當的電力調度,是電力公司近年常用的手法。目前除了以水庫等大型水力抽蓄設施儲能外,最常見的還是以化學能型態的電池式儲電處理。

儲電設備運用於電力系統的功能,在美國能源部的定義中高達二十數種(表1),可見該技術及產品一直受到能源或電力界相當大的重視,甚至對於美國等早期導入電網的先進國家而言,更是電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常見的儲電應用之功用,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可將電力暫時儲存,在需要時釋放電力,減少自電力公司的電力需求。這是目前最被廣為認知的作法,常用於電網連結之住家及工商業建築與再生能源併用,除可減少電費帳單外,也可達到電力需求削峰填谷的效果。這對於以再生能源躉購費率低於一般電費之地區,或有明顯時間電價的地區而言,有相當的市場潛力。

第二類:運用儲電設備,組成區域型(如大型建物、社區、有限地域等)微電網,並達到區域內電力互相支援、調度之功能,更進一步可發展為虛擬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之概念。

第三類:在無電網地區,可藉由再生能源、柴油發電及儲能等設備組成小型獨立電網或電力供應系統。是在離島或偏鄉地區常見的作法。

第四類:在風力發電、大型太陽能電廠附近,設立大型儲能系統,可穩定這些變動型電源的電力。這作法有如大型的不斷電系統,可使容易受到天候影響的電力穩定化。這在歐洲、美國有較多的案例,也逐漸朝商業化發展。

第五類:由於再生能源電力產出有時段性,因此電網電力負荷可藉由火力發電廠進行微調,然而在短時間內調整幅度過大使火力電廠無法快速反應時,可以搭配儲能系統進行區域性電力調節。日本已有數個示範案進行此應用驗證。

以現今定置型儲電系統應用場域來觀察(圖1),最主要的應用集中於住宅型儲能與電網調節用;前者在住家運用再生能源的滲透率持續增長下呈現穩定成長,後者則因電力公司急於維持電網品質,而以基礎建設工程方式進行,因此雖然需求成長快速,但需要各國、各地區之政策支持才有持續性的市場。

圖1 全球物聯網半導體市場銷售規模及成長率
圖1 全球物聯網半導體市場銷售規模及成長率

各國電網需求不同 政府輔導儲電因地制宜

隨著電力系統的複雜化的擴大,電網之運作也由較有層次過去的發、輸、配、用電的集中型電源模式,逐漸朝向更為分散、變動性高且需智慧調控的電源型態發展。儲電設備產品在此轉變中,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各國在電力系統之建立時期、整備狀況,乃至於再生能源滲透情況皆有不同,對於儲電設備之需求也有所差異。對此,各國雖有運用儲電設備的認知,但政策輔導方向也因地制宜(表2)。

以日本為例,政府對於運用儲電系統之「虛擬電廠」進行示範案之補助,並吸引許多異業結盟專案爭取該經費,用以建構創、蓄、節能之最適組合(表3)。虛擬電廠的概念,在於一定區域內(如社區)廣泛設置再生能源及儲電設施,再利用感測器、運算系統之搭配,除了在區域內達到最有效的電力運用外,也可適度成為一個可與外界電網進行電力交易的虛擬電力設備。日本政府預期在未來五年建立50MW以上之虛擬電廠。

圖2 日本關西電力公司發展虛擬電廠之概念
圖2 日本關西電力公司發展虛擬電廠之概念

車廠帶頭整合太陽能/電動車/儲電 

因應各國政府的新作為,近年許多不同領域的業者陸續切入定置型儲電市場,車廠更是其中之代表。

2015年四月,Tesla推出家用儲電系統PowerWall-雖可搭配自家電動車使用外,但與家庭之電力調節以控制電費帳單為更具吸引力之功用。Tesla除了運用其電動車市場之優勢外,其亮麗的外表及太陽能系統之結合,也引領了其他車廠、儲能系統業者在該產品開發上的新風潮。

在Tesla之後,德國Daimler集團也配合當地儲電系統之補助,推出Mercedes-Benz家用儲電設備;2016年日廠Nissan結合電力解決方案公司Eaton公開其運用LEAF電動車汰役電池之儲電產品xStorage;BMW更是運用BMWi電動車的電池模組,運用於電網級儲電設備。這些車廠因電動車業務而或多或少投入二次電池之生產開發,除了有帶動電池產能外,也搭上當地政府對再生能源結合的政策需求,進而展現出家庭整合式能源系統之能量。

以BMW為例,該集團與瑞典電力公司Vattenfall簽訂鋰電池系統供貨合約。該系統搭載BMW電動車i3通用之電池管理系統,電池模組則自BMW之Dingolfing工廠採購,用於Vattenfall之在荷蘭及英國建置之風力發電廠(圖3)。該作法可說是BMW在看準各界對儲電設備的需求,布局未來汰役電池的回收經營模式,以搶占未來的潛力市場。

 圖3 建於荷蘭Pricess Alexia風場運用BMW-i3電池之儲電系統
圖3 建於荷蘭Pricess Alexia風場運用BMW-i3電池之儲電系統

而因應Tesla以電動車、儲電及SolarCity的太陽光電系統,於美國逐步開發微電網之解決方案,也吸引了另一家太陽光電系統商Vivint Solar的跟進。SolarCity為Tesla旗下的屋頂太陽光電開發商,其市占全美第一,但在其商業模式因不斷有新進業者的加入而被侵蝕利潤,使得該公司需與Tesla共同發展創-蓄連結的能源系統,與新進業者產品進行差異化;Vivint Solar為美國僅次於SolarCity的屋頂太陽光電開發商,於2017年也與德國Mercedes Benz Energy在儲電系統的供應設置上進行合作,加上Mercedes Benz在電動車領域擴大發展的策略下,也與Tesla-SolarCity形成較勁態勢。由此見得,美國對於能源使用型態快速轉變下,也使得廠商布局更為多角化與整合化(表3)。

合適經營模式才可有效擴大市場

現今儲電產品價格仍然偏高,因此會使上述的先進運用造價更為昂貴,若沒有適當的銷售方法,短期內難以推廣此類產品。

以日本儲能企業One Energy為例,該公司以租賃企業ORIX為母體,結合NEC之儲電系統產品以十年租賃方式推廣,使用十年後再回收。此作法可使消費者因經濟負擔下降而接受度提高,該公司產品因此迅速搶占市場,成為日本最大儲能系統品牌之一。

而One Energy進一步結合大數據技術,可將客戶的用電習慣記錄分析,未來可利用這些資源組成社區型自給自足的電力供應系統,進一步提高儲電系統之價值(圖4)。

圖4 ONE Energy之獲利模式
標題

因此,儲電系統之需求雖因再生能源之快速擴大而露出商業化曙光,仍需要其他資源之整合(如電動車)與適當經營模式,搭配當地的電力政策,才能有進一步的成長空間。開發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將是相關業者的重要課題。

儲電設備發展挑戰仍多

儲電設備於電力系統中之運用相當多元,無論在搭配再生能源或節能永續生活的目的下,在家庭、建築、社區、甚至是工業區,都有運用的機會。

在政策強力支持下,再生能源擴大速度過快,使得電網安全面臨到相當大的挑戰,因此運用中小型儲電系統調節電力系統之穩定度為目前最大的需求。此外,日本與美國近期發展需量反應及虛擬電廠概念之社區型能源系統,儲電系統成為其中調度工具,也使得儲電系統可切入的市場更為多元心。

但儲電設備仍有以下的挑戰。第一,價格仍然偏高:目前太陽光電為首的再生能源設備價格已大幅下滑,未來將擴大儲電之需求,但也相對突顯其高昂價格。如何在技術上、實際運用上尋求較經濟的解決方案,將是儲電系統本身之重要課題。

第二,電網或再生能源政策抵觸:由於先前再生能源補助以固定費率躉購政策居多,儲電若在其政策基礎上導入,則會有重覆補貼等防弊措施產生,甚至會耗費更多的政策成本。目前在節省電費的用途上較無政策抵觸問題,但結合再生能源之使用,需在法規面尋求解套的方法。

第三,須配合國情以開發合適商業模式及通路:各國電力環境及市場不盡相同,跨國發展再生能源已是個很大的挑戰,儲電的運用將是更為複雜的議題,須了解各地居民用電及消費習慣,與電力市場運作機制,創造適合當地的商業模式,更是儲能設備擴散的一大議題。

儲電產業在近幾年各國政府及廠商的摸索下,產業的運作規則正逐漸成形中,然也會面臨上述挑戰,若能克服並抓緊機會迅速擴大,才能使儲電商機浮現的潮流中取得產業的一席之地。

(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經理暨產業分析師)

》想看更多內容?快來【免費加入會員】【登入會員】,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
標籤
相關文章

導入AI電網管理效率提升 虛擬電廠平衡電力供需

2018 年 10 月 18 日

里程焦慮解方 電動車充電站商機高漲

2022 年 12 月 22 日

儲能/需量反應帶來巨大價值 綠色微電網進可攻退可守

2024 年 11 月 01 日

專訪意法半導體DC&S大中華區副總裁李容郁

2010 年 07 月 12 日

專訪宇瞻科技嵌入式應用產品處資深經理林志亮 電競商機加速高規格SSD問世

2015 年 02 月 16 日

全球車廠瘋自駕車研發 雷達/光達感測新品競出

2016 年 04 月 09 日
前一篇
各大子系統同步精進  領域式汽車架構加速自駕實現
下一篇
混合蓄電系統發揮長壽優勢  電動工具/設備可用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