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大戶條款已於日前正式上路,由於法規明文要求契約用電量超過5MW的用電戶,在未來5年內必須依照其契約用電量,建置10%的再生能源發電容量或儲能裝置,或購買同等數量的綠電憑證、繳納代金,因此用電大戶,主要是台灣的高科技製造業者,例如半導體廠、面板廠,都得盡快決定公司的因應對策,看是要投入設備建置,抑或花錢了事。
不過,用電大戶條款只是2021年台灣產業能源轉型的第一個考驗,台電即將在第一季內推出電力輔助服務交易平台,將使企業在投入設備建置或花錢了事之間,更加難以抉擇-沒有對應的設備資產,就無法在市場交易中獲利,廠商若選擇購買綠電憑證或繳納代金,雖然資本支出的負擔較輕,但也無法參與市場;若選擇自行建置相關設備,眼前一大筆資本支出拿不拿得出手,後面的投資報酬率又如何,都是大哉問。
另一方面,中小型製造業者雖無用電大戶條款帶來的急迫壓力,但著眼於數位優化及數位轉型需求,也已經開始對自家的廠務系統進行升級,而能源管理的改善,往往是廠務系統革新的第一步。
企業經營仍需專注本業 專業能源顧問需求孔急
伊頓(Eaton)台灣區總經理宮鴻華(圖1)指出,對製造業而言,確保產線正常運作一定是首要目標,但台灣正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政府也需要透過政策跟法規手段來促成能源轉型。因此,政府跟企業必須找到交集,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企業社會責任(CSR)就是一個有效的切入點,因為國際品牌客戶越來越看重CSR,且除了從自身做起外,對供應商也有對應的要求。而導入再生能源,就是客戶對供應商進行CSR評鑑的重點之一。在這個情況下,身為品牌客戶供應鏈成員的台灣企業,對再生能源跟綠電的需求是存在的。
然而,由於綠電必須搭配儲能技術,才能成為可調度的能源,因此在綠電需求增加的情況下,藉由政策跟法規引導,增加儲能系統的裝置容量,提高電網的穩定性,整個方向是對的。只是,儲能系統建置是一筆不小的資本支出,政府應該有更細膩的操作手法,降低企業導入的阻力。
舉例來說,韓國在推動再生能源時,對於企業同時建置再生能源發電跟儲能,會給予額外獎勵。假設某企業同時投資太陽能跟儲能系統,總裝置容量為1kW/h,政府會給予該企業2kW/h的綠電認證獎勵,因為帶有儲能的綠電,其價值比只有發電沒有儲能的系統高,還可以為電網穩定做出貢獻,理當受到特別獎勵。而且,韓國政府提供的獎勵額度,蘋果(Apple)等國際品牌客戶是承認的。
如果政府能提出更細膩的政策工具,不僅有助於儲能系統的推廣,也能幫後面即將上路的電力輔助服務交易平台,打下更穩固的基礎。過去幾年,台電已注意到對電力需求端進行管理的重要性,並將需量反應制度升級為需量競價制度,獎勵用電大戶在尖峰用電時刻主動降低用電量。但就像前面提到的,對製造業而言,產線的正常運作是首要目標,沒有儲能系統的話,企業即便有心參與,能做的也有限。
即將上路的電力輔助服務交易平台,一樣也需要有儲能系統作為基礎。因此,宮鴻華除了期待政府提出更細膩的政策外,同時也在引導伊頓台灣的策略布局,為儲能系統在台灣的應用普及做出貢獻。伊頓在台北的高階儲能方案展示中心目前正在加緊建置中,預計在2021年第一季落成,屆時伊頓會以自身在汐止的工廠做為展示跟實驗場域,向用戶證明儲能系統可以為企業創造的價值,另一方面,伊頓除了銷售設備外,也開始扮演能源顧問的角色,協助企業用戶在越來越複雜的能源市場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宮鴻華說,目前台灣是沒有能源顧問這個產業的,但是在電業自由化,市場區隔變得更細膩、遊戲規則更複雜的情況下,能源顧問服務的價值,將更被凸顯。以用電大戶條款來說,早在一年前,就已經有客戶希望伊頓提供方案,但這是高度客製化的服務,不同企業的條件不同,適合的方案也不一樣。例如有些公司還有土地可以擴建再生能源電廠或設置儲能系統,有些則沒有。這就會影響到企業該如何在投資再生能源、建立儲能系統跟購買綠電憑證之間進行資源分配。
但由於台灣沒有能源顧問業,所以伊頓台灣的團隊,做了很多能源顧問業該做的工作,例如跟客戶一起做能源規畫,投資效益試算等。但宮鴻華相信,未來能源顧問業,將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新興產業。
中小型製造業追求數位優化 能源管理先練兵
在用電大戶條款與客戶日益重視CSR的雙重壓力下,大型製造業者對再生能源跟儲能方案的需求,是相當迫切的。那麼,作為台灣產業中堅的中小型製造業,又是什麼情況呢?其實,很多中小型企業,也已經在無意間踏上自己的能源轉型旅程。
研華工業物聯網事業群副總經理林清波(圖2)表示,雖然台灣的中小型製造業客戶並無限期導入再生能源或儲能的壓力,但很多中小企業為了追求數位優化,甚至更遠大的數位轉型目標,都已經開始進行廠務系統的革新,而能源管理系統往往就是廠務系統升級的第一個練兵題目,因為節能就是省成本。
對中小型製造業來講,能源管理是最容易做,效果也最明顯的項目,特別是對用電離尖峰落差越大的工廠,投資能源管理的ROI越漂亮。如果能削峰填谷,讓自己的用電曲線平緩一點,很多工廠的用電契約容量是可以下修的。而且要做到這點,其實也不一定要花大錢投資儲能,只要把生產機台啟動的時間錯開,不要同時啟動所有機台,削減尖峰用電的效果就很顯著。因為機台啟動時的瞬間功耗往往是最大的,只要把時間錯開,問題就解決大半。
但要做到這件事,先決條件是企業必須先釐清自己的用電狀況,是否具有這種特徵。這就涉及到資料擷取跟後台的數據分析。所以,能源管理其實是工業物聯網的一種應用,而且算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因為其所面對的數據較為單純,且這些數據同時也是廠務系統需要的。所以,大多數客戶都是把能源管理當作廠務系統升級中的一環。
這種整合式的落實方法,也是研華比較建議的做法。因為能源使用跟廠務、環安是密切相關的,如果把能源管理當作孤島系統來實現,反而容易出問題。日前有一家工廠發生變壓器爆炸事件,調查後發現是因為變壓器長時間在過電流狀態下工作,導致絕緣材料加速老化,最後才使得變壓器起火爆炸,釀成災情。如果該工廠當初有落實能源管理,並且將其與廠務環安系統整合起來,這起事件就只會停留在設備異常階段,不會升級成工安事件。
林清波觀察,其實台灣很多傳統製造業,為了實現數位優化,或追求更遠大的數位轉型目標,都已經開始針對廠務系統進行升級。研華近日才協助台灣某家知名食品廠完成其現代化廠務系統的升級建置。
節能已成全球共識 落實方法沒有標準答案
節能減碳已經是全球共識,不管企業規模是大是小,都必須在降低碳足跡、節約能源使用上,投注更多心力。不管客戶、法規是否要求,減少能源浪費,都能帶來提高效率、降低營運成本的效果,這也是絕大多數企業主都想追求的目標。
然而,每家企業的客觀條件不同,因此其落實節能減碳的可行路徑也不一樣。像是契約用電量超過5MW,客戶又大多是RE100成員的大型科技製造業,為了滿足客戶評鑑跟法令規定,接下來幾年勢必要在儲能、再生能源方面,展開更多投資。至於中小企業,則可以先從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浪費著手,降低自己的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