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AI技術快速崛起,邊緣運算的需求日益成長。嵌入式系統和物聯網應用正在全面AI化,並廣泛應用於智慧家庭與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新一代MCU、NPU和MPU解決方案應運而生,為創新應用提供低功耗且彈性的設計支援。另外,程式碼驗證工具,也協助開發人員使用AI生成程式的同時,確保程式碼的品質。
意法半導體技術行銷經理張世昌表示,邊緣AI比雲端運算更省電,也能降低資料外洩風險,長期受到市場歡迎。智慧邊緣裝置的設計仰賴MCU提供算力, 產品設計可以採用AutoML等工具,加速開發流程。
低功耗MCU助攻邊緣AI
Ambiq品牌行銷暨投資人關係副總裁Charlene Wan(圖1)觀察,隨著2023年ChatGPT問世,每個產業和領域都爭相加入生成式AI的開發,期望透過AI 增加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在生成式AI第一波的熱潮平息後,企業面臨兩個關鍵的挑戰。首先是執行生成式AI,需要的電力超出企業可負擔的範圍。其次,生成式AI到目前為止明確的商業用途不多,尚未出現可以長期帶來營收的前景。有潛力的產品問世後,可能因為耗電問題而難以受到市場青睞。
同時,若是生成式AI應用只能依賴雲端運算,網路連接的條件也可能限制應用場景。因此生成式AI應用走向邊緣運算,邊緣推論的可用性高、低延遲、安全、耗電下降,還可以強化個人化經驗。
邊緣A I裝置的設計目標之一,即是盡可能降低功耗。Ambiq業務總監Eric Chu(圖2) 說明,因此Ambiq透過SPOT技術,開發超低功耗MCU,以支援邊緣裝置的低功耗需求。透過上述技術,MCU核心的工作電壓只需要0.5~1.2V。超低工作電壓可以為產品省電,設計上則可能遇到電壓太接近臨界值,開發人員擔心電壓容易受到雜訊干擾。Ambiq則提供AI SDK環境,供開發人員測試。
驗證工具把關AI程式
IAR Systems資深技術經理FAE蔡本中(圖3)指出,目前AI工具可以協助工程師寫程式。工程開發人員使用AI工具設計程式,在AI完成程式後,需要自行確保程式碼的品質,包含是否符合工規或車用等標準規範。
此外,工程師使用AI工具的同時,也要具備修改程式的能力。因為AI工具的目標只有寫出功能,不一定能提供穩定的程式碼品質。因此除了使用AI工具生成程式碼,蔡本中建議開發人員同步透過驗證工具,在寫程式的過程中逐步確認程式碼品質,以及程式碼是否符合產品所需的標準規範,藉此有效避免程式碼完成後,耗費大量時間除錯。
NPU實現TinyML彈性
在邊緣AI發展腳步加快之後,TinyML未來的市場需求也將快速成長。Ceva資深客戶服務及應用工程師李承翰(圖4)指出,智慧邊緣裝置需要具備音訊與視覺辨識功能,像是偵測使用者生理訊號等應用。智慧家電產品可能安裝感測器,用來偵測環境溼度與溫度的變化。
目前TinyML應用的挑戰之一,是幾乎每個月市場上都會出現新的AI模型。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開發人員可能需要重新訓練模型,耗費大量的時間與成本。而如果採用較有彈性的設計方案,例如採用專門執行TinyML,且可以彈性是用不同模型的NPU,來取得客製化NPU或MCU,並根據客戶的MAC需求採用最新的機器學習資料類型,就能更新AI模型的彈性。
設計邊緣AI產品,離不開低功耗與彈性的設計需求。市場上多元的MCU產品線,以及供應商針對AI應用提供的開發工具,都能協助開發人員持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