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歐盟RoHS大執法 供應鏈管理漏洞亟待補救

作者: 林苑晴
2007 年 01 月 03 日

歐盟將於2007年展開RoHS大執法,但現階段供應鏈管理流程上仍漏洞百出,未來將影響歐盟市場評鑑,不過,此議題也揭露出現今中小型供應商資金不堪應付歐盟RoHS指令的窘境,在小廠商孤立無援的發展下,未來產業界大者恆大的趨勢將無可避免。
 

雖然歐盟RoHS指令已推行,但截至目前歐盟各國對於指令的強制執行態度不一,加上歐盟對於均質物料拆解、檢測方式等未有定論,因此多數資金吃緊的小廠,對於是否遵循指令仍抱持觀望態度。
 

但是驗證機構普遍認為,歐盟RoHS指令的開罰是早晚的問題,甚至為達殺一儆百的目的,歐盟有可能率先找國際大廠開刀。
 

07年歐盟開始嚴格抽查
 

美商優力安全認證台灣分公司大中華區綠色環保產品行銷業務部專案經理黃美英(圖1)表示,現在歐盟RoHS指令的執行態度並不強硬,未出現罰責,不過,歐盟官員近日已召開會議說明,考量2006年12月底前仍有很多貨品是在2005年生產,至2006年聖誕節購物期間才能清除存貨,因此歐盟預定在2007 年1月1日開始嚴格抽檢市場的產品。
 

面對即將而來的歐盟RoHS指令大執法,台灣廠商應認真檢視本身在應變能力。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產業環境技術組副組長蔡振球(圖2)表示,目前台灣電子產業製造商在遵守歐盟RoHS指令的作法已相當積極,從國內幾家大廠如宏碁、華碩、緯創、仁寶等都已投入相關的產品驗證、檢測設備、綠色製程等規畫可知。
 

但事實上,驗證機構與測試儀器廠商則認為,雖然台灣製造業者投資產品驗證與設備的比重已高,但出貨的產品仍有未符標準的情況發生,原因在於供應鏈管理績效上出現很大的漏洞。
 

黃美英指出,供應鏈管理的好處是可以從電子產業的上、中、下游中的每家供應商落實RoHS產品測試,並由第三方公正機構提供產品驗證報告,除可從上至下做好有害物質管理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可以避免同一產品重複測試情形,造成製造商的成本負擔,而這亦是歐盟急欲避免的情形。以往未能建立供應鏈管理的機制時,通常愈下游的製造廠商,須進行的重複性測試愈高,尤其下游系統廠商的開銷增長情形最為嚴重。而正確與節省成本的做法,應是做好供應鏈的管理,各家供應商先做好自我產品的檢測,非至終端產品時,還須在零組件作重複測試,而僅須對製程過程組裝部分或整體進行檢測,如此一來,即可減少無謂的資金浪費。
 

不過供應鏈管理的最終理想,在現在實際的市場推行上卻產生很大的窒礙。黃美英指出,以現在製造商的流程管理觀之,廠商只倚靠供應商所提出的驗證報告,而不再對貨物進行抽樣檢測,因此製造商在管理流程未能改進的情形下,供應鏈的管理成為目前台灣廠商執行RoHS規範的一大挑戰。
 

製造與管理流程管制仍有疏漏
 

正確的供應鏈管理應是從各家供應廠商進料流程的檢驗把關,至中間製造的過程,到最終貨品驗證的每個環節都要進行管控,才不會使得產品出現含有危害物質的情形。
 

然而無論驗證公司或檢測設備業者不得不承認,現階段部分製造商在整體製造與管理流程仍有缺失,而由此延伸出的後續問題也時有所聞。首先會發生的弊端,就是生產過程中若未能做好製程管理,將使綠色製程與非綠色製程材料或產品混雜,或僅以綠色製程的產品送第三方檢驗公司驗證,驗證結果可能因此失去正確判斷的風險。因為供應商送樣至第三方驗證單位所檢測的產品僅是產品系列中的極小數量,無法代表所有產品的合格率,因此若供應廠商在材料、製程上管理出現瑕疵,驗證公司根本無法判斷。
 

SGS台灣分公司協理姚賜福(圖3)提到,驗證機構確實面臨到客戶產品混料的可能風險,而此情形目前仍然無從追溯與管制,除非客戶能在進料檢驗與製程上去做好管理,再搭配產品驗證,產品在符合歐盟RoHS指令規格上才可萬無一失。
 

由此可知,驗證公司對於現階段管理流程出現的缺失亦相當無奈。
 

其次的弊端,則是產品驗證上出現的失誤,當上游供應商提供驗證報告書給製造商時,製造商的進料人員若無進一步將作貨品抽查抑或整批的進料檢驗,在送至生產線製造後,產品便會出現參雜有害物質的風險。
 

而供應鏈的問題若要改善,除非如大廠的規模,所提出的強制要求才有號召力,加上大廠寬裕的運用資金可挹注龐大的產品驗證、設備投資、綠色製程、具強制力管理流程等動輒新台幣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開銷,中小型供應商根本無力消受。
 

投注綠色資金龐大 中小企業營運吃緊
 

供應鏈管理的問題也曝露出中小企業規模無力符合歐盟RoHS指令的隱憂。現在,中小型企業只能咬緊牙根支撐,而挹注RoHS相關投資不支倒閉的情形,在產業界亦有所聞。
 

台灣德國萊因技術監護顧問業務部專案經理張秀芬就舉例,台灣資訊產業在對應歐盟RoHS指令的政策上態度相當急進,甚至有手機代工廠要求供應商在進料時做好產品驗證,並規定每家供應商至少備有3台有害物質測試設備,以及完成後的貨品還要再交由驗證公司作完驗證的條件後,才能成為選用的供應商,但這對於小型供應廠商而言,光是每台動輒新台幣200~300萬元的設備就已經無力負荷,加上在生意四處碰壁之下,即將面臨倒閉的命運。
 

財團法人台灣電子檢驗中心環境保護與工業安全衛生部研究發展課課長暨科專計畫主持人黃顯凱表示,若要求台灣上、中、下游供應商產品都須確實符合RoHS指令要求,估計小規模的廠家恐將步入退場之途。因為中小型廠商在產品獲利不斷被壓縮下,加上投入綠色製程所增加的成本又無法轉嫁給客戶,終因沒有更多獲利成長支撐,而喪失原有的市場競爭力。
 

蔡振球談到,在歐盟RoHS指令規範與各國際品牌大廠相繼設立自己的「綠色合作夥伴(Green Partner)」規章後,成為一股不可擋的趨勢,供應商在市場已無不遵守的退路,否則只有淘汰收場。
 

在綠色風暴下,台灣或其他國家規模較小的製造商的處境可說是四面楚歌,對內,首先是資金不堪應付所需產品驗證與設備投資,再者若要做到供應鏈管理時,要求供應商提供不含有害物質的材料,恐因成本過高而不堪負荷,更不用提要取得IEQC QCO80000 HSPM認可所花費的金額;對外,若未能符合歐盟RoHS指令或其他國際大廠所制定的「綠色內規」,市場又將受到局限。
 

現今,在內外交迫的情況之下,廠商也出現諸多因應的急救章作法,一則是在工廠內分設多條產品線,包括綠色與非綠色的製程,但若廠商未能作好管理則可能出現汙染情形;再者為避免材料供應商就地喊價,因此選擇以最後產品進行檢測回溯零組件含有害物質的責任,以縮減原本進料的花費;或者選擇暫不投資,保持觀望態度,而將產品銷往其他非存在RoHS指令的國家。
 

對於這些作法,也許可治標但無法治本,因此原有的問題仍然存在,只是還未爆發,因此在歐盟RoHS指令之下,未來生產的成本必會提高,若非有健壯體質將出現危機,無論驗證單位或檢測設備廠商皆同意,在全球化的綠色趨勢下,廠商大者恆大將為產業必然趨勢。
 

(詳細圖表請見新電子科技雜誌250期1月號)
 

》想看更多內容?快來【免費加入會員】【登入會員】,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
標籤
相關文章

向國外晶片大廠取經 台商搶攻中國汽車原裝市場

2008 年 04 月 02 日

專訪Cambrios總裁暨執行長John LeMoncheck 銀奈米線搶大尺寸觸控導電膜地盤

2013 年 07 月 04 日

專訪恩智浦微控制器產品線多重市場經理Ross Bannatyne 非對稱核心降低Sensor Hub功耗

2015 年 01 月 08 日

專訪Arm多媒體處理器部區域市場經理呂建英 DPU出手分擔GPU VR工作量

2017 年 12 月 09 日

結合影像技術/改善角分辨率 精準車用雷達跨越自駕門檻

2022 年 04 月 21 日

表前儲能通過實戰驗證 能源署三管齊下推動表後儲能

2025 年 07 月 01 日
前一篇
安捷倫推出數位信號分析儀
下一篇
Analogic高頻率降壓轉換器為可攜式應用提供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