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業界不斷有聲音傳出,5G世代會來臨,是因為有新的應用。但這背後很大的力量,有可能是系統製造商,為了要銷售5G系統而打出來的宣傳口號,若營運商買了系統設備,也買了頻譜,但最後卻發現,該網路根本無處可用,無疑會是非常大的損失。
工研院資通所副所長暨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TAICS)秘書長(圖1)周勝鄰指出,4G至少還可以再活10年,到2025年,其頻寬、速度都還足以支撐,因此5G網路究竟要如何應用,是必須深思熟慮的。
因此,觀察5G網路的發展,最大的關鍵點必須聚焦在需求。目前透過Zigbee、Wi-Fi、藍牙等無線通訊技術連上網的物聯網,包括工業物聯網、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等,著實是現有4G網路所無法支撐的,這樣的需求也就促使了4G到5G的網路系統容量得大幅增加。
周勝鄰表示,5G的發展從2012年ITU開始制定標準後,其進展速度比大家預期得都還要快很多,目前也還在加速當中,3年前他去參加5G的相關論壇,業界人士還在商討標準是否會順利在2020年底定,結果沒想到,如今5G的第一個標準將會在2017年年底完成底定,而在2019年上半年,全球將會針對此標準展開5G的部署。
周勝鄰說明,5G的標準名稱是IMT-2020,由ITU來制定,技術名稱如今還尚未制定,在4G的時代,標準名稱是IMT-Advanced,技術名稱分別為IEEE制定的WiMax2與3GPP制定的LTE-A,因此ITU是負責制定標準名稱與需求,標準組織則負責制定標準,再提交給ITU進行驗證,通過後才會成為真正的技術標準。ITU目前已針對IMT-2020定義出8項指標性的數字化需求與三項主要情境(分別為eMBB、mMTC、URLLC),並由3GPP標準組織在制定5G標準。
目前4G網路主要是仰賴基地台(Base Station),雖然可以把基站表現做得很好(Best Effort),但並不保證其可靠度。若要保證可靠度,網路的效率便要很高,舉例而言,在無人車應用中,若網路突然斷線,其影響性並非像電話般,不通就算了,無人車的網路若不通,其結果將是致命的。
此外,在低延遲性上,也是5G的一大發展重點。其牽涉到無線電(Radio),也就是要能讓應用裝置快速與基地台進行通訊。周勝鄰指出,低延遲與高可靠度在未來5G的新應用上,會是相當重要的,像是智慧製造,在機器人的控制當中,若沒有低延遲的控制,在產線上有任何一點的耽擱,就會很嚴重地影響到產量與產值。
周勝鄰分析,從4G演進到5G,在2017年年底要確認、2019年要實施的標準中,會是非獨立架構(Non-Standalone, NSA)(圖2),也就是讓5G的系統先依附在4G的基地台與核網上,5G的基地台也必須與4G的系統進行溝通,因此第一代5G的建置會是依附在4G上,這會是2019年最快要實施的方式。
周勝鄰進一步分析,未來5G的核心網路會開始出現,並進入獨立架構(Standalone, SA)階段(圖3),其可能會是4G接4G的基地台與核網,5G接5G的基地台與核網,彼此獨立,彼此也可以互相溝通。最後,4G則會升級為enhanced LTE(eLTE),並慢慢被5G淘汰。
若以一個基地台的設備來看,在非獨立架構階段,將會有好幾張5G的卡板插在4G的機櫃上,而在獨立架構階段,則會開始出現5G獨立的機櫃。周勝鄰指出,就電信營運商的角度來看,布建5G勢必須要增加相當多的成本,即便是運用卡板插在4G的機櫃上,仍會是一個全新的基地台設備,因其不可能在既有的設備上,直接更改軟體來做更新。
不過,無論是非獨立架構還是獨立架構,5G系統都會須要使用到大型基地台與小型基地台,其所採用的系統架構一定會是相同的,差別僅在於大型基地台的功率範圍比較大、用戶數比較多,小型基地台的功率範圍比較小、用戶數比較少。
相較於大型基地台在過去的3G、4G時代,即扮演了提升網路容量的要角,在未來的5G行動通訊系統,高密度布建的小型基站(圖4),目前被產業視為提升頻譜資源利用率、實現異質網路無縫連接的一大解方。有鑑於此,工研院資通所為協助台灣通訊上游元件產業掌握小型基站商機,於近期發布小型基站功率放大器晶片封裝模組原型。
搶攻5G小基站商機 工研院發表RF IC原型
此一小型基站功率放大器晶片與模組原型,目前於4G LTE 2.5~2.7GHz(Band-41)上運作,並符合Picocell規格(27dBm, ACLR>47dBc)(圖5)。該技術的開發,主要以提升線性度與效率為指標,其先整合了SMD被動元件於SiP封裝模組,最後則整合於小型基站進行訊號傳輸。
工研院資通所無線新應用射頻技術部技術經理陳正中表示,目前6GHz以下的頻譜,主要會從傳統的2GHz,慢慢延伸到3GHz~5GHz,而3.5GHz目前是相當多國家首先展開部署的一個5G頻段,而因通道的頻寬已大幅提升,從過去的20MHz提升到5G~6GHz頻段以下的200MHz,若是到毫米波頻段,則將達400MHz,這對射頻元件來說,是一大挑戰。
陳正中進一步分析,這樣的頻寬提升,將讓功率放大器的線性度設計變得非常困難,而這些挑戰往往在過去是大型基地台才會碰到的。像是如今在提供給小型基地台使用的功率放大器中,輸出功率不超過1W,其若要需求記憶體裸晶(Memory Die)的話,是很不容易的,勢必得運用到數位預失真技術(Digital Pre-Distortion, DPD)來處理。
小型基地台是增加覆蓋率和頻譜利用率的重要技術,而射頻前端元件與模組則是非常關鍵的區塊,因其主導了系統的訊號品質、發射距離與接收的敏感度。以半導體的整體供應鏈來看,射頻前端的晶片,在整個通訊系統的比例是相當重的。
根據市調機構Mobile Experts的預估,小型基地台的功率放大器(PA)與收發器(Transceiver)的產值,在2019年將占小型基地台半導體元件產值的16%。對此,陳正中指出,當基站的功率越高,該比例亦會更高。
然而,如今小型基地台的功率放大器,由Skyworks在Femtocell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占。由於行動通訊之射頻前端元件與製程相依存性高,市場大多由國際整合元件製造商(IDM)占有。
陳正中指出,不過,台灣相關晶片廠商現正藉由Fabless+Foundry合作模式逐漸進入市場,但因基站射頻元件規格與門檻較高,因此目前由工研院先行投入,接下來將與台灣射頻晶片廠商展開合作,開發下一代基站射頻功率放大器,並使其先期進入國際晶片大廠的5G解決方案的參考設計。
小基站干擾問題有解 SON系統開放技轉
未來5G網路環境下,超高密度網路的相互干擾,是各家廠商在部署、開發小型基地台時的一大困擾。
由工研院自主研發的小型基地台Network MIMO技術,透過將多台小型基地台,集合成一個單一多天線超級基地台,進而將基地台間之破壞性干擾,轉成建設性合成波。藉此讓電信營運等級的5G基地台,得以順利將資料串流給大量的使用者。該技術現已成熟到可開放技轉的程度,並於今年Q1技轉給台灣某知名網通廠。
工研院日前於資通訊科技日展出超高密度小型基地台Network MIMO技術(圖6),該技術運用自行開發的8個小型基地台,以超高密度、覆蓋區域高度重疊的方式布建,基地台將可在系統同步上,達到大於1ppb的頻率精準度,並搭配超高密度網路伺服器的協調運作,進行多基地台間的合作傳輸,整體系統可達到接近4~8倍的系統效能成長。
工研院新世代通訊技術與應用推廣部管理師曾祥倍表示,該技術現已可充分解決未來5G小型基地台布建時所產生的破壞性干擾問題,目前也已技轉給台灣某知名網通廠,該SON系統將進一步與廠商旗下的硬體設備進行實際整合。
曾祥倍進一步表示,因4G的基地台密度還沒有很高,基本上還是屬於獨立運作,但5G基地台的密度勢必會大幅提升,也就需要自我組織網路(Self Organization Network, SON)網路管理系統,來讓高密度的小型基地台,可以順利運作而不會彼此干擾。
這樣的系統已可充分做到自動化,因此在電信營運商在管理上,並不會產生過多的人力成本,像是將可依據人口流動、網路流量,來自動調配基地台訊號的發射。
此一SON系統可在電信營運商架設基地台的過程中,提供優化的參數,如功耗的大小、天線訊號發射的方向。
舉例而言,一般的基地台的天線是發出放射狀的訊號,但透過該系統,基地台的天線將可發出固定方向的訊號,也就可以避開基站與基站間,因訊號重疊所產生的干擾。
在此一SON系統中,包含了PCI(Physical Cell Identity),其為物理層的ID,當兩個基站的PCI相同,其所發射出的訊號是會在同個地方的,也就會產生干擾,因此系統會進行避開。
除此之外,也包含了覆蓋與系統容量最佳化(Coverage and Capacity Optimization, CCO)。當功耗越大,訊號範圍便會越大,而功耗越小,訊號範圍便會越小。因而當每個基站的訊號範圍都很大時,其所重疊的部分也就會很大,中間干擾的地方會變得越多,此時透過CCO,將天線方向改變,或將用量較低的基地台功耗調小,便可順利增加超級基地台的覆蓋率。
高通/工研院合作 加速5G NR小基站開發
高通(Qualcomm)近期也宣布與工研院的合作意向,其將共同發展由5G新空中介面技術(New Radio, NR)所驅動的小型基地台。透過此合作,可望加速台灣OEM和ODM廠商,在5G NR的小型基地台及基礎設備之上市。
高通資深副總裁暨亞太與印度區總裁Jim Cathey(圖7)表示,這項與工研院的合作,是高通在台灣進行的重要投資之一,以確保產業繼續快速進行5G NR應用。台灣的OEM和ODM廠商,在5G NR小型基地台的快速創新,將有助加快其上市時程並降低成本,是邁向眾所期待的5G經驗的一大步。
小型基地台不僅可配置在分散式(或獨立)架構中,也能配置在具有無線寬頻頭端設備(Remote Radio Heads, RRH)的集中式架構。具有RRH的小型基地台,將是實現5G完整潛力的必備要素,特別適合支援6GHz以下和mmWave的大範圍頻譜。
此外,5G NR小型基地台的創新,也將成為新型態配置運用的重要推手,例如專用5G網路、中立主機和固定式無線網路等。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則表示,小型基地台將是5G網路的關鍵要角,其將藉由mmWave和6GHz以下的頻譜,帶來更高的通訊表現。這項新的合作將使工研院提早獲得高通的關鍵5G小型基地台技術,包括為通訊協議產品,建立產業級品管能力,並提供實體網路測試台,且在產品發布前,得以在真實環境下,落實產品測試和效能驗證,使台灣廠商和台灣在推動未來的5G網路居於領導地位。
目前的4G小型基地台常用於人口稠密地區,如市中心、機場、體育場和購物中心,以增進這些地區額外的傳輸容量;也經常配置在家庭、辦公室和其他室內或室外區域以增強覆蓋範圍。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配置使用案例,小型基地台以包括超微蜂巢式基地台(Femtocell)、微型基地台(Picocell)和小型基地台(Microcell)等不同形態出現,以支持不同等級的容量和覆蓋範圍。
而5G小型基地台除了將可支援超大頻寬上網應用,如虛擬實境(VR)和擴充實境(AR),以及海量物聯網,其也可以支援超低延遲應用。
與大型基地台(Macrocell)相比,小型基地台產品更容易配置,也更具有成本效益,其可以以各種造型規格出現,並在大型基地台無法覆蓋的區域,帶來更快的行動上網速度。
然而,隨著5G時代的到來,基地台設備的站台數將越來越多,尤其是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的數量,將大為增加,這會讓5G基地台的維運產生龐大的人力需求。
紓解5G基站維運荒 外包工程師需求可期
對此,上海諾基亞貝爾日前指出,電信營運商為節省人力成本,將會廣泛尋求外包工程師來完成基地台維運的工作,且在諾基亞(Nokia)打造的知識管理數據庫協助下,工程師的任務執行程序也會比過去來得更加簡單(圖8)。
上海諾基亞貝爾全球服務部大中國區維運業務推廣經理周世煒表示,當5G地台的數量不斷增加時,服務人員的需求也勢必會增加,這讓現有的服務模式將不再能滿足需求。即便業者可以運用新科技輔助,加強後台管理的能力,但還是有許多問題,得靠人力實際到基地台現場去解決,像是硬體損壞、連接錯誤等。針對這樣的人力需求,諾基亞認為,這些人員將不會只是電信營運商的內部人員,更包含了案件計酬的外包工程師。
這些外包工程師將會有專門的一套系統,到了現場以後,將可以運用VR此類型的工具來分析問題,並在Nokia的知識管理數據庫,找到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周世煒指出,外包的工程師僅須經過培訓,對基地台有明確的認識,就可以完成工作,這對電信營運商而言,是有效減少人力成本的最佳解決方案,對整體社會來說,也將讓工程師能更專業地聚焦在解決問題上,而在知識庫的幫助下,工程師亦將有能力完成越來越多跨領域的任務。因此,Nokia目前正積極打造具有知識經驗的數據庫,以便迎接未來5G時代的到來。
除此之外,諾基亞也開發了多用途直覺知識助理–MIKA,其與蘋果(Apple)的Siri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主要是鎖定在工程師有需要對知識庫進行諮詢時,能更快地提供關鍵訊息,藉此提高電信營運商在維運電信設備上的效率。這樣的維運系統是由Nokia所開發,目前正在北美處於實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