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百億美元新市場 32位元微控制器勢力抬頭

過去幾年,受惠於熱門應用市場的商機,微控制器產業也快速成長。展望未來,由於新興應用的需求帶動,產品將朝向多功能與智慧化的發展,為此,具有高運算速度的32位元微控制器有機會於市場中快速崛起,成為往後驅動微控制器市場成長的一大引擎,挑戰未來5年內,超過百億美元產值的市場商機。
2006 年 09 月 07 日

MCU效能需求倍增 廠商技術/規模面臨考驗

微控制器的可靠度、功耗與運算速度三大效能仍在持續提升,透過先進製程、晶片設計、以及位元升級三種管道,廠商可有效增強微控制器效能。不過,技術的研發往往須耗費龐大資金,而廠商的技術實力往往正是效能提升一大關鍵,因此隨著高效能微控制器的需求來臨,廠商的技術能力與營運規模也將面臨重大考驗。
2006 年 09 月 07 日

車載資通訊後勢看漲 汽車電子市場產值向上飆高

「2006台北汽車電子展」已圓滿落幕,在今年展會規畫的5大主軸中,由廠商大張旗鼓的展示車載資通訊應用中,實不難發現,車載資通訊系統正是驅動未來汽車電子產業成長的動力,因此,也將成為半導體業者大舉進軍的目標市場。
2006 年 09 月 07 日

Entropic看好家庭網路商機 EN2210瞄準高速/多媒體應用

專注同軸纜線技術的Entropic於日前宣布推出運用下一代c.LINK技術的同軸纜線網路處理器EN2210,具有完整與多元的價值包括效能的提升、易於使用、較低的功耗與導入成本的降低等,預計今年第三季可提供樣品,12月開始量產。 ...
2006 年 08 月 28 日

EDA廠昕博策略大轉彎 退守ASIC驗證工具 強攻FPGA市場

有鑑於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大廠益華電腦(Cadence)、明導國際(Mentor Graphics)、新思(Synopsys)盤據ASIC市場以久,後起之秀昕博(Synplicity)雖曾將苗頭鎖定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SIC)市場,卻發現無法力敵前三強,加上重要客戶LSI退出結構化ASIC市場,也導致昕博ASIC軟體獲利時間的延後,遂調整戰略強攻現場可編程邏輯閘陣列(FPGA)市場,終於贏得大滿貫,目前在該市場已達75%的占有率,將前三強遠遠拋在腦後。 ...
2006 年 08 月 28 日

DMFC商品年底問市 正確市場與應用成蓬勃關鍵

目前直接甲醇燃料電池的發展仍屬萌芽初期,各國業者無不卯足全力,爭相布局此一市場。現階段包括法規、商品化時程與製造成本等因素,都是相關業者所須面臨的挑戰。而透過如軍事、工業等利基型應用市場發展經驗的學習,將有助於相關業者跨入更大的消費市場。
2006 年 08 月 28 日

FMS/FMC商機興起 電信產業邁入戰國時代

過去壁壘分明的行動網路及固網業者市場版圖,隨著3G演進至HSDPA,不僅讓電信產業邁向另一階段,也促使FMC/FMS整合性服務快速崛起。為因應IP電信時代,FMC整合VoIP等應用也促使固網和手機製造商進一步合作,並開發特定款手機,預期在UMA規格底定後,FMC市場將逐步增溫。
2006 年 08 月 28 日

全球DRAM產業競爭模式丕變 台廠亟待跳脫產能擴充競賽

市場供需狀態攸關整體DRAM產業的發展。隨著供需變動日益複雜,國外DRAM業者已逐步擴大其產品組合,以分散因供需起伏所造成的營運損失。而與此同時,台灣DRAM廠卻仍埋首於12吋廠的擴建工程,忽略規模競爭背後所潛藏的發展隱憂,現階段業者亟須正視此一危機。
2006 年 08 月 28 日

反擊專利侵權訴訟 從認識專利屠夫與專利釣餌開始

市場中的專利許可與訴訟案件可說是與日俱增,對於擁有專利的廠商而言是喜憂參半,因為微電子市場出現「專利釣餌」及「專利屠夫」兩種不同的專利追索組織,半導體廠商在相對應的防禦策略也應有所不同。
2006 年 08 月 28 日

產品規格與功能不斷升級 中國手機市場換機潮來臨

近年來中國大陸手機市場進展快速,特別是2005年改採核准制後,整體市場更加開放,同時也讓國產品牌手機業者逐步壯大,一改以往由國際手機大廠主導市場發展的局面。與此同時,隨著手機產品規格及功能不斷推陳出新,中國大陸手機市場也已由新機市場步入換機市場,並引發業者在銷售管道與行銷策略上的激烈競爭。
2006 年 08 月 28 日

銷售/庫存/績效管理一把罩 ERP助攻IC通路商

中國大陸市場分散,相對增加IC通路商在管銷成本與物流運籌的控管難度。藉由企業資源規畫系統的導入,將有助於業者簡化繁複流程,提升即時管控效率,讓IC通路商從容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並在面臨營運問題時,順利迎刃而解。
2006 年 08 月 28 日

加速先進技術商用化腳步 中國自訂標準亟待開放

挾著龐大內需市場的優勢,中國大陸在DVD、WLAN、3G,甚至行動電視等產業中,不斷提出自訂標準,希望能與國際大廠相互抗衡,然而往往因為缺乏整體產業基礎建設的支持鎩羽而歸。若能藉由國際業者欲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發展的動機,開放其參與標準制訂,將有助於自身技術實力的累績,並加速整體產業的成形。
2006 年 08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