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IP監控增溫 匯聚式處理器應運而生

數位安全監控市場邁向智慧化,再加上無線網路技術的發展,促使無線視頻應用市場商機萌發。然而智慧化功能加上無線訊號的處理,讓一般DSP效能已不敷使用,因此整合微控制器與DSP的匯聚式處理器逐漸於市場抬頭。
2009 年 12 月 07 日

可編程MEMS振盪器提升行動裝置設計彈性

MEMS振盪器具備單次燒錄記憶體,因此可藉由程式設計達成多樣性的頻率、工作電壓、精確度等組合,提供石英振盪器缺乏的設計靈活性,系統商可藉此提高產品差異化並縮短供貨週期,尤其MEMS振盪器的抗震性相當適合行動裝置應用,在擁有諸多石英振盪器所不及優勢下,可預期的是,MEMS振盪器取代石英振盪器將指日可待,未來市場將會大放異彩。
2009 年 11 月 30 日

WLCSP實現低功耗/小尺寸醫療裝置設計

可攜式健康照護裝置與服務日益普及,且長期發展下,這些裝置與服務須要更有效率且隱形,但此種發展將導致對於低耗電與小尺寸的挑戰,而晶圓級晶片尺寸封裝(WLCSP)則實現以往所無法達成的醫學治療。
2009 年 11 月 30 日

提升客觀畫質評估 人類視覺模型功不可沒

現今產業界在評估畫質時,已不再單獨依靠訊號量測和畫面監視器,而是利用一整套更精良的工具,確認系統或程序不會造成視訊內容的收視畫質損害。在上期文章中,已完整分析主觀評估及客觀畫質量測的優缺點,並介紹如何使用人類視覺模型進行客觀評估,本期將繼續剖析影響人類視覺系統模型建立的各項因素,以及如何以感知對比差異,產生符合主觀觀測者的視訊畫質等級評分,藉此大幅減少主觀量測的需求。
2009 年 11 月 30 日

有效預期響應變化 MEMS封裝設計有譜

為達成不同應用對於價格、尺寸與可靠度的要求,MEMS封裝設計將採用預測式封裝設計方法,整合各種故障模式的封裝穩定度預測模擬和感測器性能,可提供高性能、高可靠度的封裝,並已獲得眾多產業界實例證實其可信賴性。
2009 年 11 月 23 日

併用內插法/電容變化 精準判別觸控位置

儘管觸控螢幕已日益普及於各種日常電子用品中,卻只有少數人了解其實際運作的方式。從手指觸碰產生的電容變化一直到在螢幕上的移動,對多數使用者而言,觸控螢幕的技術部分仍是個謎。事實上,多數使用者對於觸控螢幕的了解層面僅止於很好操作或不好操作,但問題是如何對於系統有足夠了解,以判斷什麼東西才能讓觸控螢幕運作的好壞。
2009 年 11 月 23 日

滿足多重資料串流處理 手機SMP炙手可熱

隨著嵌入式處理器核心開始走向多核架構,支援對稱式多重處理的手機多媒體處理器種類也日益增加。然而,伺服器/個人電腦上所發展出來的對稱式多重處理架構並不適用於手機設計。若要符合智慧型手機等行動嵌入式系統的即時及低功耗需求,業界須發展出新一代的架構。
2009 年 11 月 23 日

挾易移植/客製化優勢 FPGA實現安全視頻分析

各類安全分析應用針對處理寬頻的需求與日俱增,迫使企業須重新考慮系統硬體的設計方法。單一的視訊和影像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的資料處理速率已不足以負載部分運算密集分析器的效能要求。此外,也沒有強大可靠的解決方案能在全視訊訊框傳輸率下處理高畫質(HD),這也迫使系統工程師須考慮多晶片或其他單晶片系統,但這兩種解決方案也都各有其優缺點。
2009 年 11 月 16 日

善用線性變阻器 非線性轉換函數唾手可得

許多應用都需要能符合特定動態範圍要求的非線性轉換函數電路,從電路元件的響應曲線線性化到提供聲音控制的對數化輸出,這些電路可以使用於每天常見的工程應用中。提供線性化抽頭輸出的數位式變阻器可應用在簡單的分壓電路組態,以提供這些非線性轉換函數,本文使用50kΩ版本的數位式變阻器作為轉換函數範例,文中試算表的方程式並未包含該數位式變阻器的±25%端對端電阻值誤差,倘若需要,也相當容易可以計入這個誤差及其他的參數與變阻器值。
2009 年 11 月 16 日

提升行車安全/便利性 車用慣性感測器逞威風

為強化汽車駕駛的安全性、方便性與可靠度,車用慣性感測器漸獲市場青睞,MEMS加速度計於防車鎖死煞車系統、電子穩定系統、防翻滾系統、防盜、電子停車煞車、導航等領域的應用已相當成熟,為提增MEMS加速度計的附加價值,感測器群組方案將勢在必行,惟仍須降低成本與克服穩定度弊病。
2009 年 11 月 09 日

實現嵌入式FM天線 調諧共振兼容藍牙設計

隨著藍牙在手機應用日益普及,以往利用外拉式天線或以耳機線做為FM接收天線的設計方式已面臨挑戰。為解決藍牙耳機毋須使用耳機線,造成手機FM功能恐形同虛設的疑慮,利用調諧共振技術所實現的嵌入式FM天線,因而嶄露頭角。
2009 年 11 月 09 日

整合觸控功能 微控制器打造人性化介面

人性化介面(Human Interface)已成為科技產業的熱門用語。就最基本的層面而言,這個詞語不只是描述某個裝置的美學設計,更重要的是說明電子裝置如何與人類產生互動的反應過程。雖然人性化介面並非全新概念,但相關技術的進展將能革新與電子產品的互動方式,而正由於消費者越來越重視介面設計,因此業界更迫切希望整合其相關技術。
2009 年 11 月 0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