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諧振控制/脈衝省略並進 返馳式轉換器效率大提升

在交流對直流(AC-DC)電源設計中,提升最大幅度的滿載電源效率雖然是優先考量的因素,然而待機功耗標準及全新電源效率標準也是值得考量的因素,因此,除了高效率這個一般性課題之外,設計人員試圖提升最大幅度的各端節能效益。的確,對於採用AC電源轉接器的設計而言,節省幾毫瓦的功耗是相當值得注意的問題,目前正引起全球的普遍關注。
2009 年 04 月 02 日

SoC設計難度提升 FPGA整合驗證挑戰加劇

隨著各種設計工具及製程的進步,使單顆晶片的邏輯閘數目快速成長,進入系統單晶片(SoC)設計的時代。SoC設計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使用的完整性與便利性;不但在單一晶片內整合更多功能,也大幅提高設計的難度和複雜度。然而,高複雜度的電路設計,伴隨的是高度的設計失敗風險。因此在IC設計流程中,驗證階段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驗證方式也隨著設計不同而逐漸改變。
2009 年 03 月 26 日

低耗能需求殷切 反射式顯示器展露鋒芒

由於環保護意識抬頭,節能、省碳觀念與日俱增,因此具備可在周圍環境光下使用、毋需背光源與低耗電等特性的反射式顯示器(Reflective LCD)發展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潮流,與傳統的平面顯示器相比,未來反射式顯示器勢必有相當的成長潛力。
2009 年 03 月 26 日

五感檢測讓科技更人性 感應器應用花樣百出

人機介面應用帶頭衝 感應技術重要性大幅提升   利用感應器技術所實現的人機介面由於可與人類的五感–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直接互動,因此徹底改變了電子產品的操作模式。例如在遊戲應用領域,過去遊戲機控制器、滑鼠、鍵盤、遙控器等全依靠以「按鍵」為主的方式來進行互動。直到任天堂的Wii主機及後續Wii...
2009 年 03 月 26 日

高效能驅動器架構護航 高亮度白光LED躋身主流照明

高功率、高亮度白光發光二極體(LED)的出現,使原先應用於建築物照明領域的LED拓展至零售、路面、景觀、通道照明、交通運輸及住宅應用。目前白光LED驅動器大多已用於手機、數位相機等小巧、高效能光源的可攜式設備彩色LED顯示螢幕背光,推動了氮化銦鎵(InGaN)材料的科學研究、專用設備、製造製程和封裝技術的進步,使LED成本降低,提升效能和流明通量(lm),促使白光LED開闢新應用。
2009 年 03 月 11 日

有效支援演算函數 CPLD內建PWM設計架構成形

脈衝寬度調變(PWM)是從數位元件中產生類比輸出的常用方法,PWM可替代數位類比轉換器(DAC),產生與數位輸入成比例的類比電壓或者電流。正如其名稱所示,PWM可產生一連串恆定的電壓或電流的數位脈衝,脈衝寬度或工作週期與需要的類比強度成正比,調變後的脈衝串列可透過低通濾波器轉換為類比電壓,但是一般並不須這樣做。
2009 年 03 月 11 日

低漏失LDO小兵立大功 低電壓WLED驅動器成真

WLED於可攜式裝置背光源市場的應用比重已近100%,為能達成小體積和低成本的LED驅動方案,廠商現正試圖透過低漏失LDO,打破一般業界對於LDO影響WLED效能的錯誤迷思。
2009 年 03 月 11 日

提高小尺寸NB電源效率 MOSFET閘極驅動展身手

筆記型電腦將尋求提高效率以符合能源之星(Energy Star)的要求。客戶要求筆記型電腦的外形尺寸越來越小,此將需要更小的電源設計來配合空間約束條件,對此業界正在進行多項研究,如選擇合適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採用不同的自我調整MOSFET閘極驅動器方案;以及提高開關頻率以最佳化效率。本文會討論MOSFET參數如何影響性能,並提供改進的自我調整MOSFET閘極驅動器的創新理念,能夠提高直流對直流(DC-DC)轉換器的效率,在較高的開關頻率下實現最佳運作。
2009 年 03 月 11 日

電子系統設計漸趨複雜 邏輯位準轉換不可或缺

自電晶體-電晶體邏輯(TTL)和5伏特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元件成為邏輯電路的主要標準以來,電子設計已經有了大幅的變化,現代電子系統越來越高的複雜度帶來採用更低電壓邏輯的趨勢,但也造成系統中邏輯系列間輸入與輸出的不相容問題,此情況相當普遍,例如以1.8伏特運作的數位電路必須與採用3.3伏特運作的類比子系統溝通。本文將介紹邏輯運作的基本原理,並探討目前各種不同邏輯電壓位準間轉換方法,特別是串列資料系統的應用。
2009 年 02 月 27 日

具小體積/低成本/高彈性優勢 PoP封裝層疊風潮興

PoP層疊封裝技術是透過將兩個或更多元件,以垂直堆疊或是背部搭載的方式來節省印刷電路板(PCB)的占用空間,封裝間的電子接線直接相連,然後再由位於下方的封裝元件連接到電路板,雖然這個技術基本上可允許超過兩個以上的封裝元件垂直堆疊,但通常在使用時,只會使用兩個封裝。圖1描述PoP技術的典型實現,下方為邏輯電路或中央處理器(CPU),上方則為記憶子系統。邏輯電路或CPU位於下方的主因是通常其須連接到系統電路板的訊號線數量相對要多,圖1顯示的邏輯電路晶片使用打線後密封的方式,不過這類邏輯元件也經常使用覆晶片封裝技術。
2009 年 02 月 27 日

突破生產製造瓶頸 大尺寸電容式觸控面板崛起

觸控技術起源甚早,目前已漸漸深入日常生活中,各尺寸觸控面板有其不同的市場與主要技術,在消費性電子領域,中小尺寸電容式觸控面板技術已臻成熟,而大尺寸則囿於面積加大,在製程精度、均勻度以及其他如搬運、包裝等方面都面臨諸多挑戰,若能針對此門檻購入新一代的製造、設計平台,同時提升工作人員素質,則各種問題將可迎刃而解。
2009 年 02 月 26 日

不確定度大幅降低 新型RF/微波校正源量測法誕生

用於射頻(RF)及微波校正應用的訊號源,通常是一般用途的訊號產生器,但此儀器並非依校正需求進行調整。許多公認最佳校正儀器的訊號產生器,目前已不符合時代潮流,而專門為RF及微波校正應用開發的新型訊號源,可提供高純度(High...
2009 年 02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