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COVID-19室內傳播風險 PAS二氧化碳感測有大用

二氧化碳濃度是室內空氣品質的重要指標,準確、即時地監控,有助於維持室內空氣品質良好,並降低COVID-19病毒傳播的風險。
2021 年 03 月 04 日

鐵路系統拓展高頻寬連線 無線通訊助攻乘客體驗

高頻寬的無線通訊網路,提供列車乘客低延遲的連線服務,同時非接觸式感應,促使乘客的車票數位化,加快進出站速度,可大幅提升乘客體驗。
2021 年 03 月 02 日

資料澆沃智慧應用成長 部署AI資安設計刻不容緩

與研究人員和科學家探討人工智慧(AI)時,他們對人工智慧的應用為整個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非常樂觀。其中包括AI領域中的機器學習(ML),能夠利用電腦演算法自動學習環境資料並優化系統,無需修改程式設計。經過機器訓練的AI系統可解決全球最具挑戰性的衛生健康危機、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幫助全球數億人。從透過X光和CT掃描檢測新冠肺炎,到診斷皮膚癌或乳癌,機器學習的可靠性遠高於醫師,還可以防止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偵測非法雨林砍伐或打擊野生動物盜獵的安全風險。於此同時,並非所有新的AI應用都足以讓人信任,人們也日益關注AI系統可能產生的潛在威脅。
2021 年 02 月 25 日

守護聯網自駕車正常運作 高階電路保護必不可少

汽車產業朝向半自動和全自動駕駛邁進,使車上必須搭載更多複雜且靈敏的電子系統。
2021 年 02 月 22 日

光子積體電路PDK問世 光子元件商品化邁開大步

廣闊的商業市場對製造成本和可擴展性的需求,促使光子(Photonics)元件的設計流程變得更為成熟,並為光子製程設計套件(PDK)的推出奠定基礎。
2021 年 02 月 18 日

消除快閃記憶體技術轉型障礙 RG 3D NAND引領儲存新世代

伴隨著行動科技的推陳出新、5G爆炸性成長、雲端資料快速蔓延,以及固態硬碟(SSD)需求的持續暢旺,儲存產業對記憶體及儲存裝置容量和效能的要求更形嚴苛。儘管在單晶粒容量、電源效率與傳輸量的性能表現上,NAND快閃記憶體技術已攀上新高峰,但受制於傳統NAND技術的瓶頸,依然無法實現最佳的效能和容量設計。
2021 年 02 月 15 日

直面元件微型化趨勢 多連接器對接實現精準對位

印刷電路板(PCB)製造商需要提高密度、降低元件高度、減少發熱、促成更高資料傳輸率、改進可靠度,以及降低成本。然而在克服這些挑戰之際,兩個PCB中間多個對接(Mated)連接器之間的對位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2021 年 02 月 11 日

智慧管理/簡化設計/多元策略並行 微電網優化資料中心供電(下)

本系列上篇文章中提到了最新的微電網技術,其可使主機代管與服務供應商的資料中心提高正常運行時間、減少能源消耗,並大幅降低碳足跡。本文則將從效益切入,介紹微電網如何使用進階分析方法(Advanced Energy...
2021 年 02 月 08 日

部署高效/低成本架構 開放式雲端驅動創新/即時應變

現代企業將資訊服務往雲端遷移已蔚為趨勢。雲端架構在成本、效率、規模、上市時間和創新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優勢。接下來的問題是:企業需要什麼類型的雲端?其中最為關鍵的議題是:究竟要選擇開放還是專屬雲端?而不是在公有雲與私有雲之間作出抉擇。
2021 年 02 月 06 日

多元應用帶動創新設計 無線充電便利性大提升

無線充電技術的應用以提升方便性為核心,創造可改變人類生活的多元應用。
2021 年 02 月 04 日

優化磁感應電能轉換 無線充電線圈設計最佳化

由WPC聯盟主導的磁感應式無線充電,雖為業界普遍採用的架構,但其仍存有多項技術瓶頸有待突破。對此,本文進一步挑戰現行的無線充電標準,針對線圈感應設計的客製化提出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並嘗試可行的解決之道。
2021 年 02 月 01 日

任意波形產生器協助雷達測試 AWG簡化複雜訊號建立程序

雷達訊號對品質的要求極高,使其固有地難以透過訊號產生器進行重建。其載波頻率、調變頻寬以脈衝特性,在大多數情況下結合後產生了一系列要求,難以與現有儀器配合使用。雷達系統的複雜性不斷提高,複雜的調變技術,如貝克(Barker)碼、多相代碼、線性頻率調頻(LFM)和其他超寬頻(UWB)調變技術,使用頻率日益增加,同時對成功進行測試的訊號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使得雷達測試中使用的訊號激發設備需符合極為嚴格的限制。
2021 年 01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