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營運大作戰 面板廠強化合作與研發

作者: 陳昱翔 / 黃耀瑋
2011 年 12 月 15 日

在全球經濟受到歐美債信風暴影響之下,市場消費力大幅減弱,造成液晶電視(LCD TV)在歐美地區銷售量大幅下降,直接影響到面板業者的營收。為提升營收,面板廠開始進行合併或合作等方式,藉由技術互補、產能相互支應調配等方式,提升市場競爭力。
 



提升市場競爭力 面板廠合縱連橫突圍 



面板業者正試圖透過合作或整併突破營運困境。值此產業遭逢產能過剩與歐美債信風暴等「內憂外患」之際,面板業者已難靠著單打獨鬥達到更大的營收成長,因此,除索尼(Sony)、東芝(Toshiba)及日立(Hitachi)已合併中小尺寸面板事業外,奇美與夏普(Sharp)也透過技術和產能合作強化彼此競爭力,因應嚴峻的市場考驗。
 


圖1 IDC顯示器產業資深研究經理徐美雯表示,日本面板廠商合併後,未來在中小尺寸面板市場將更具技術與產能優勢。





國際數據資訊(IDC)顯示器產業資深研究經理徐美雯(圖1)表示,從2010下半年開始,面板業即因市場需求呈現疲軟導致產能過剩,而到了2011下半年,歐美債信問題擴大,讓液晶電視在歐美市場的銷售受到嚴重衝擊,面板價格也由於供過於求而直直滑落,影響到業者整體營收。
 



為力圖振作,面板業者已開始藉由合縱連橫的動作來強化競爭力。如日本三大面板廠索尼、東芝及日立,在日本政府積極介入與主導下,已同意合併中小尺寸面板事業,成立「Japan Display」新公司,進一步強化在中小尺寸面板市場的地位。
 



徐美雯分析,藉由此合併案,日本面板業者可重新配置人力、資金,三家公司並可在技術上進行互補,產能上亦能相互支應調配。雖然合併後會出現一段磨合期,各業者該拿出多少技術專利與利益如何分配等問題也尚待克服,但對於日本面板產業整體而言,此舉仍是利大於弊。
 



據了解,索尼主要擅長於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顯示技術,同時擁有如手機、數位相機等品牌知名度;東芝則以低溫多晶矽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LTPS TFT LCD)的製造見長,具高階面板開發的豐富經驗,且為蘋果(Apple)iPhone面板供應商;日立則持有橫向電場效應(IPS)廣視角液晶技術原始專利權,對該技術應用上較為嫻熟。預計三家公司將在2012年春季完成合併,初期將在LTPS與IPS等高階面板量產上合作。
 



除了藉由合併提升競爭力外,台、日面板廠為在產能與報價的競爭上能與韓國三星(Samsung)相抗衡,雙方聯手合作的態勢也醞釀成形。據悉,夏普日前採購奇美面板時,雙方便在技術與產能上進行交流合作,由夏普提供光配向(Photo-alignment)技術給奇美,而奇美則以匯率優勢提供較低的面板價格,在彼此互利互惠下,提升市場競爭力。
 



有鑑於日本面板廠合併案已塵埃落定,台灣面板雙雄友達與奇美是否也該藉由合併提升市場競爭力,亦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對此,徐美雯認為,即使面板雙雄合併,市場需求仍舊無法擴大,且產能問題也未能解決,再加上雙方公司文化差異大,要順利合併難度頗高。因此,與其冀望合併,不如透過強化新一代顯示技術來確保長期競爭力。不過,新技術的研發須挹助大量資金,在台灣面板廠目前現金緊縮下,政府與銀行的金援便相當關鍵。
 



然而,政府與銀行的金援只能暫解燃眉之急,開拓面板新的應用市場來增加營收才是長遠之計。因此,面板業者為求生存,也開始朝向新興市場積極布局。
 



面板廠逆境求生 新興市場布局為關鍵 



新興市場將是面板業者在需求疲弱之際的重要成長來源。受終端市場需求萎縮影響,面板廠為進一步擴大營收,已積極朝向新尺寸與低價產品等方向進行開發,以更貼近新興市場消費者的需求。
 



工研院產經中心產業分析師劉美君表示,在歐美債信風暴持續擴大下,全球購買力下降,造成許多面板廠紛紛下修出貨量,其中,又以TFT LCD面板主要消費市場的歐美地區,需求減弱的力道最為明顯。反觀如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市場則已成為面板業者大舉搶攻的新戰場,而產品創新與低價化,將是決勝的重要關鍵。
 



劉美君進一步指出,由於新興市場的消費習慣截然不同於如歐美等成熟市場,面板業者必須在尺寸與價格上,要有全新的思考,才能夠掌握市場的需求。例如運用現有的生產線,提供新的面板尺寸,以吸引新興市場消費者。
 



事實上,面板廠已經開始針對新興市場提供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面板尺寸,例如39吋、43吋、48吋,以及50吋等新規格。其中,39吋與50吋面板的主要產出業者是擁有6代線與7.5代線的台灣廠商,以及樂金顯示(LGD),而43吋與48吋則是以三星為出貨大宗。
 



此外,面板業者亦可善用折舊優勢來搶攻新興市場。劉美君分析,以韓國業者而言,係採4年提列折舊,故次世代線至今均已完成折舊,在大型面板的報價上也就更具競爭力;目前三星在中國大陸32吋面板市場,正是由於善用折舊優勢,而表現十分亮眼。
 



除藉尺寸與價格搶攻新興市場外,現有面板技術的精進亦不可輕忽。劉美君指出,由於氧化物薄膜電晶體(Oxide TFT)兼具降低生產成本與提高面板精細度等特性,目前日、韓面板廠皆對該技術布局,其中日本夏普更將其八代線改裝為Oxide TFT出貨,良率有八成,而三星則積極向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取得相關專利。
 



至於下一代面板技術的研發,由於關乎業者能否在市場供應鏈中順利卡位,因此即使大環境不景氣,仍得持續投入研發(圖2)。目前台灣奇美與友達正積極朝向AMOLED的面板技術研發,預估明年上半年即可量產AMOLED面板,也讓三星原本幾近獨占AMOLED出貨量的市場地位受到挑戰。
 


圖2 2010∼2015年AMOLED面板供需分析 資料來源:工研院




友達/奇美追AMOLED 三星王者之路添變數 



三星行動顯示(SMD)獨占AMOLED市場鰲頭的局面將被打破。包括友達與奇美在AMOLED的技術研發均已大幅躍進,並在2011年日本橫濱國際平面顯示器大展(FPD International)中展出大量產品,顯見技術能量已與韓廠相去不遠,未來亦可望在AMOLED供應鏈中搶占一席之地。
 




圖3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陳賜賢分析,台灣面板廠在AMOLED市場可望迎頭趕上韓國業者。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陳賜賢(圖3)表示,目前AMOLED面板仍以韓國SMD及LGD為主要供應商,單單SMD即占全球七成以上出貨量,兩者加總更達八至九成比重。不過,對終端裝置品牌商而言,並不樂見供貨來源由少數廠商寡占,而造成議價困難或甚至有斷貨疑慮,故紛紛以訂單利誘日本、台灣及中國大陸面板廠推升AMOLED技術能力,藉以分散貨源壟斷風險。
 



在品牌商大力驅使下,台廠可望率先脫穎而出,成為AMOLED供應要角。陳賜賢分析,觀察今年FPD International的產品展出情形,可發現台灣兩大面板廠友達與奇美搭載AMOLED面板的產品傾巢而出,頗有向目前AMOLED面板出貨量最大的SMD宣戰的意味。
 



友達與奇美除大量發表4吋AMOLED面板外,友達更採用氧化物半導體(Oxide Semiconductor)製程,一舉突破AMOLED先天材料特性限制,將面板尺寸推升至32吋,無論是薄度、亮度及色彩鮮豔度各方面均令人驚豔,顯見技術已突破至一定水準。陳賜賢預估,往後幾年友達與SMD的AMOLED出貨量差距可望大幅縮小。
 



不過,由於AMOLED受限於先天材料特性,突破4吋界線後即有明顯的亮度下降問題,甚至因材料採自體發光形式,在功率提高後容易導致過熱情形,而影響產品壽命。因此,陳賜賢指出,為突破尺寸限制,必須改善前端製程,如友達即透過氧化物半導體製程擴大AMOLED產品尺寸,只是現階段生產成本仍高,故其在FPD International展出的32吋面板僅是樣品階段,距離商品化量產仍然還需要一段時間。
 



此外,AMOLED還有兩大致命傷,導致其不易邁向大尺寸領域發展。一是目前解析度只能做到300dpi,反觀TFT LCD可達到近500dpi,在要求高解析度的大尺寸面板市場上相形失色;另外,在8代、8.5代的大尺寸面板產線中,AMOLED特有的金屬蒸鍍製程難以均勻蒸鍍,致使產品良率難以拉高,導致製程成本增加且供貨時程延長。
 



也因此,陳賜賢不諱言,雖然AMOLED擁有輕薄、高色彩飽和度等特色,被視為取代TFT LCD的下一代顯示器技術。不過,由於其製程良率及材料特性等諸多局限,無論是擴增產能或拉大產品尺寸均具重重挑戰,往後技術若無法進一步突破,將只能退守4吋以下面板市場,影響其發展前景。
 



各家業者透過合作、整併及開拓新興市場等方式增加營收,並持續研發下一代面板技術,試圖在不景氣中奮力生存,相信能夠為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曙光。

》想看更多內容?快來【免費加入會員】【登入會員】,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
標籤
相關文章

搶救營收大作戰 面板廠合縱連橫突圍

2011 年 11 月 24 日

大陸面板廠5.5代線全速啟動 AMOLED市場熱戰方酣

2012 年 07 月 21 日

減緩電視面板出貨衰退衝擊 韓面板商衝刺高獲利產品線

2013 年 05 月 20 日

三星與樂金猛攻OLED電視 台日面板廠攜手突圍

2012 年 04 月 26 日

On-cell與In-cell突起 OGS錯失高階智慧手機商機

2012 年 06 月 18 日

競逐LTPS商機 中日韓面板廠擴充5.5代線

2012 年 06 月 22 日
前一篇
購併矽藍 萊迪思厚實行動裝置市場戰力
下一篇
溫瑞爾再獲VDC評為嵌入式市場領導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