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WBG元件應用普及 故障分析能力至為關鍵(1)

2023 年 05 月 02 日

寬能隙元件(WBG)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被廣泛運用在電源領域,尚無法確知其長期效能表現。這個問題成為許多應用開發者導入時的障礙。為精準預測這類元件的長期表現,我們需要新的生命週期模型。

氮化鎵(GaN)和碳化矽(SiC)元件具有獨特屬性,因此日漸成為電力電子應用中矽的替代品。SiC 元件的吸引力在於可提供單極元件的概念,並具有高電壓的低切換損耗;而 GaN 元件則可在更高的頻率進行切換。雖然這些屬性有助於更小、更具能源效率的設計,但這類產品直到最近才開始量產,尚無法確知其現場長期效能。雖然矽元件的生命週期模型發展已相當完善,一定程度上可以做為預測的參考,然而寬能隙元件的物理結構不同,因此必須採用新的元件生命週期模型方法。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調查了SiC和GaN元件有哪些特性與行為可能影響可靠性,也會說明英飛凌(Infineon)發展出哪些流程和測試程序,協助預測寬能隙元件的長期行為,以確保整個產品生命週期內的現場可靠性。

SiC元件特性與故障分析

要分析SiC元件的故障原因,得先從SiC元件的組成結構,以及不同環節最容易出現的故障著手。

閘極氧化物

SiC MOSFET 的外在瑕疵密度較高,若沒有實施額外措施,故障機率比矽元件高出四倍。閘極氧化物的外在瑕疵可透過局部薄化效應來建模,這種效應在特定閘極偏壓下會導致電場較高,而使氧化物更快崩潰(圖1)。

圖1 非晶質層的外在瑕疵範例;其是透過SiC元件的閘極氧化物局部薄化效果,以數學方式建立模型

英飛凌已開發出創新篩檢技術,可在測試期間識別及移除可能較弱的SiC元件。其中,所有零件都會受到特別設計的應力脈衝模式影響,因此具重大外在瑕疵的零件會故障,而非瑕疵元件可正常運作。

偏壓溫度不穩定性也會影響可靠性,因為閘極氧化物周遭的高電場會造成元件閾值電壓與導通電阻漂移,並可能發生熱散逸。雖然大家都知道靜態電壓會造成溫度不穩定,但瞬變元件切換也會讓SiC元件中的閾值電壓漂移,而漂移量取決於啟動偏壓和切換頻率而定。即便如此,只要確保元件總是在安全工作區(SOA)中,即可緩解這些問題。英飛凌近日已導入經技術調整的閘極氧化物製程,可大幅避免動態漂移對閾值電壓不穩定性的影響。

本體二極體

當因基板材質而起的瑕疵滲入主動層(epi層、漂移區)時,可能會造成SiC MOSFET的本體二極體發生雙極退化。如此一來,漂移區的堆疊缺陷可能會增長,導致元件有效區域減少。這些堆疊缺陷會導致RDS(ON)隨時間漂移,令本體二極體的VSD增加。一旦堆疊缺陷達到晶圓表面,即會停止增長(飽和),而發生的時間點取決於流經PN接面的電流和接面溫度而定。崩潰電壓、漏電流和切換行為等必要參數都不會受影響。

英飛凌已將生產製程最佳化,藉此抑制堆疊缺陷形成。我們會針對成品元件進行額外的篩檢測試,搭配上述的技術措施,以偵測及排除可能衍生堆疊缺陷的元件。這些措施可確保SiC元件長期運作,且不會違反規格表限制。

宇宙射線

當電源元件處於阻斷模式時,會在內部高電場情況下運作。若為SiC元件,這種情況比矽元件約高10倍。來自宇宙的粒子會永久存在於大氣中,可能滲入電源元件的主動區域,而導致局部載體倍增情況,最終造成元件損壞,亦即單粒子燒毀(SEB)。為了提升特定反向偏壓下的SEB耐受度,我們可以增加基板的厚度並降低摻雜。雖然這可確保較高的突崩崩潰電壓,但導通損耗也會較高。

因宇宙輻射而起的故障率會隨高度以指數增加,因此必須針對元件應用執行專屬計算,包括施加電壓、海拔高度與應用的必要使用壽命。英飛凌的專業應用工程師團隊可協助依據測試資料、應用詳細資料和任務特性,來計算整體故障率。此外,我們會依據主要目標應用在最糟情況下的任務特性來設計元件,以滿足嚴苛的故障率需求。

驗證耐受度

英飛凌參與多個標準開發體系,例如JEDEC國際準則,累積了25年SiC電源元件設計的專業實力,並據此開發出一套品質保證方案,此方法旨在模擬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浴缸」曲線(圖2)。初步密集篩檢會對所有元件進行常規測試,主要目的是排除掉高瑕疵率的元件。所有標準化測試都會一併執行至少5,000小時,已超越相關標準要求的時間長度,可以有效找出潛在的壽命終止行為。採行這種全方位的元件耐受度驗證方法之後,並未找出任何導致壽命終止的系統機制,因此可確認所有CoolSiC MOSFET 均具備優異等級的可靠度。

圖2 模擬「浴缸」曲線;其代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

 

》想看更多內容?快來【免費加入會員】【登入會員】,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
標籤
相關文章

推動WBG元件應用普及 故障分析能力至為關鍵(2)

2023 年 05 月 02 日

寬能隙電晶體帶來雙重優勢 電動車OBC效能更上層樓(2)

2024 年 03 月 21 日

寬能隙電晶體帶來雙重優勢 電動車OBC效能更上層樓(1)

2024 年 03 月 21 日

英飛凌/台達電聯手推動寬能隙技術進軍高階電源應用

2022 年 07 月 14 日

SiC/GaN最佳化傳動系統效率 實現EV節能設計(1)

2024 年 02 月 02 日

SiC/GaN最佳化傳動系統效率 實現EV節能設計(2)

2024 年 02 月 02 日
前一篇
RPA優化工作流程 循序漸進落實數位轉型
下一篇
推動WBG元件應用普及 故障分析能力至為關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