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聞網站報導指出,日本各大電機廠戮力開發新硬碟技術,其中日立更可望於2007年前,推出儲存容量高達20GB的1吋硬碟產品。日立集團中,專研硬碟技術的日立全球儲存科技,已於近日內宣佈硬碟儲存密度將可再度提高,達到每平方英吋230GB的容量,並宣稱產品化時程可能就在2007年。以1吋硬碟為例,目前iPod mini硬碟能儲存4~6GB資料,新技術若用以生產同樣直徑硬碟,可以儲存約20GB資料;3.5吋的電腦用硬碟容量更可達到1TB。
該報導進一步陳述,目前一般業界所使用的平面記錄方式(Longitudinal),預測該技術在每平方英吋120GB左右,即會遇到無法突破的瓶頸。因此日本包括Seagate、東芝與日立等廠商於先前,即分別開發新的直交儲存(Perpendicular Recording)技術,其與平面記錄方式最大差別,在讀寫資料時多出1個維度,因而能儲存較多資料。然而正因為如此,所有碟片及讀寫頭也都必須重新設計。該報導引述日立公司人員的說法指出,該公司可望在年底前就會推出應用此新技術的硬碟,但初期儲存密度尚待突破,估計會在每平方英吋130~150GB 之間。
日本工業經濟新聞引述市調機構Dataquest新公佈的資料,2004年全球NAND型快閃記憶體前5強排名,依序為韓國三星、日本東芝、美商 SanDisk、日商Renesas及Hynix。該報告指出,三星為持續保持競爭力,計畫領先全球以12吋晶圓投產,以拉大和競爭者的距離。整體來說, 2004年全球NAND型Flash市場呈爆炸性成長,產值大幅成長70%,達到70.07億美元規模,NAND型Flash龍頭三星電子營收增幅更上攀 87%,市佔從2003年的48.5%成長至2004年的53.5%,已經拿下過半的市場。
另一方面,分佔全球市佔前一二名,囊括全球2/3以上市場的三星與東芝,分別於日前對外宣稱,將推進到70奈米製程,並將導入12吋晶圓投片,以取代過去的 8吋晶圓。而其中的龍頭三星更已確定2005年7月即可啟用12吋晶圓投產NAND型Flash。至於東芝與SanDisk合資新成立的12吋廠,最慢亦可望於年底前投產。
日本科技經濟新聞報導指出,纏訟近2年的日本松下電器產業與韓國LG電子,關於電漿顯示器面板(PDP)侵權糾紛,日前經雙方證實目前已達成和解,此外雙方除將撤銷先前隨著侵權告訴衍生而來的進口禁令及禁銷令外,亦擬在專利權方面展開進一步的合作關係。據悉,除PDP之外,雙方還將簽署PC、DVD等產品規格的交叉授權合約,同時亦考慮設置檢討委員會,顯見雙方確有擴大合作範圍之意。
該報導也回顧此段侵權案雙方攻防不斷的歷程,在此期間,專利權的訴訟可謂多空交戰,顯見日本廠商在多年前頻遭美商控告侵權,已瞭解到專利戰的重要性,預期日本在智財立國,強化競爭力等相關措施下,未來在亞洲間恐將陸續引爆對台、韓、中、印的專利權大戰。
日本經濟電子新聞引述DisplaySearch報告資料報導指出,以往專注於大尺寸TFT LCD面板,而目前在全球中小尺寸LCD面板市佔率排名第四的南韓廠商三星電子,自2005年3月起,因與SONY合資設立的面板廠部分生產線陸續啟動。近日又傳出新的斬獲,該公司對外宣稱,其小尺寸TFT LCD面板,已獲得日本數位相機廠商青睞,將自2005年秋季起,正式供貨。此外,該公司在日本市場的經銷商相關人員更進一步指出,2006年起該公司更將計畫進一步搶進車用導航系統用面板市場。
該報導進一步分析指出,由於大尺寸TFT LCD面板,目前已逐漸走向以價格決勝負的趨勢,相較之下,中小尺寸面板由於需針對客戶在應用產品上的不同,配合採用不同的技術,因此獲利率相對較高。由於三星在手機市場自有品牌日受青睞,目前該公司的手機用面板將以自用為主,不考慮提供給日廠。至於成功取得訂單的數位相機用面板,目前據悉將供貨給三洋電機、伊士曼柯達的OEM廠船井電機、卡西歐等。至於該公司對車用導航系統用面板市場的佈局,目前僅知2006是該公司的目標年。
日本經濟電子新近報導指出,日電機大廠SONY,宣布進軍目前由美商德儀獨霸的專業數位投影機市場,此市場的產品並非一般消費者使用的投影機,而是供劇院使用之數位投影機系統。該系統在一切宣揚數位化的時代,因先前的數位電影風潮,也曾經備受探討。目前德儀以DLP技術獨霸戲院用數位投影機系統,全球共有 315家戲院,採用以該公司DLP系統為核心技術製造的數位投影機,預估1年內會擴張到1,000家以上。
據悉,SONY預估在7月推出數位投影機系統,該公司宣稱產品畫質將雙倍於目前戲院所使用的系統,亦即解析度由2,000條提高至4,000條。對此,德儀指出高解析度並非就是高畫質,高解析度其實是工程師用來測量用的數據,對人眼而言,2,000條與4,000條解析度差別並不大,人眼對灰階及色彩飽和程度辨識能力較高。SONY首波將推出售價分別為6.3萬及9.3萬美元的數位投影機,其間差別在於亮度,低價款亮度5,000流明,高價款則高出1倍,除機體本身之外,戲院尚須採購鏡頭及伺服器、控制軟體等,合計約14萬美元。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指出,日電機大廠東芝鑑於在中國的手機事業業績低迷,決議壯士斷腕,撤守中國手機市場。中國市場一直以來都是全球大廠佈局重點,但因文化差異、制度不明等各項因素,及早卡位的廠商陸續撤守者大有人在。由於先前東芝是採取與南京普天通信、香港王氏國際,合資設立手機製造廠-南京普天王芝的方式進軍中國市場,因此未來該公司將出脫南京普天王芝所有持股,據悉,並同時會將相關生產設備折價出售,完整撤離中國手機市場。
其實一直以來,東芝與普天王芝推出的手機都備受中國市場好評,例如,2001年底共同推出一款CDMA手機T118,因配合中國聯通的門號搭售優惠方案,市場效果良好,一度在中國手機市場造成轟動,之後該公司推出T618X手機,亦獲得市場好評。一般分析認為,東芝此次滑鐵盧,罪不在己,主要是因為中國手機核准制出爐,進入中國手機製造的門檻降低,導致市場一時之間供需大幅失調,庫存節節高昇。顯見佈局中國對其制度的精確掌握顯得特別重要。
日本產業經濟新聞引述美國與印度新聞綜合報導指出,半導體廠商受惠於2004年景氣回春而積極擴產,連帶使得日本半導體設備大廠Nikon的步進曝光機 (Stepper)需求亦向上揚升約達200台。但2005面對半導體廠商資本支出大幅縮減,預期2005年度全球步進曝光機市場將衰退20%,加上歐洲半導體大廠ASML計畫分食LCD設備市場之勢,頗不樂觀。但畢竟該公司切入步進曝光機領域約達25年之久,有信心可以擊敗ASML,將差距遠遠拉大。
此外,該公司人員於接受媒體專訪時也指出,由於數位相機(DSC)銷售良好帶動業績,使得2005年度Nikon營收將達7,000億日圓(約65.8億美元),營業利益將為300億日圓。同時Nikon方面也表示,先前Nikon與歐洲最大半體設備廠商ASML的侵權訴訟勝訴,獲和解金160億日圓也的確增加了該公司2004年度的特別利益,另外也積極處理不良資產中,因此2004年度Nikon營業利益雖會離預期有些差距,但據悉2004年度該公司獲利將可望創4年來新高。而且2005年度的DSC與單眼DSC的出貨量都將成長,獲利成長可期。
日本工業經濟新聞報導指出,隨著數位電視風潮的方興未艾,要角之一的視訊轉換器(Set Top Box, STB)市場也跟著炙手可熱。南韓消費性電子大廠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日前即發佈消息指出,該公司已擇定美國軟體設計供應商Digeo攜手切入STB市場,發揮各自軟體設計與製造產能專長,打造下一代的STB產品。消息一出,分析師即指出,此舉恐將撼動幾乎由Scientific Altanta與摩托羅拉所掌控的全球STB市場。
據悉,Digeo的系統曾是摩托羅拉當年首款STB的要角,且目前美國兩大有線電視服務業者Adelphia Communications與Charter Com-munications均採取Digeo系統。該報導進一步披露Digeo是由微軟創始人之一Paul Allen設立。由於STB市場進入障礙高,先前日商SONY、Panasonic與先鋒,都曾試著將產品銷往有線電視服務供應商,而南韓大廠三星,近幾年來亦嘗試獨立進攻美國市場,但都無法大展鴻圖,因此選擇合作伙伴更顯得格外重要。三星電子有線電視事業相關人員面對媒體詢問此事,也頗有雄心壯志地指出,該公司最終的目標,仍是建立自有品牌的STB產品。
日本工業經濟新聞報導指出,最早開發消費電子產品用燃料電池的日本大廠東芝,佈局2次電池有成,日前召開記者會公布該公司新近研發成功的新技術,運用該技術,未來將可有效提升筆記型電腦(NB)的實用性,此新技術讓電池1分鐘可以蓄積8成電力,10分鐘內就能充飽電池。同時,據了解,新技術亦可同時解決一再充電所產生的容量消耗問題,此技術在充放電1,000次之後,仍能保有原本99%的容量。
東芝預估將先推出2款測試產品,預計2006年時即可商品化。除了快速充電、多次充放電仍有高容量之外,此電池對環境溫度的耐受能力亦高,能在華氏零下40 度時,提供原本80%的電力。除可攜式裝置外,東芝希望此種電池能夠儘早運用在汽車工業上以及需要使用2次電池的產業上。2次電池的技術一直以來都是日商積極研發的領域,東芝此番研發有成,雖然距離量產時程仍有段日子,但對於運用廣泛的2次電池產業來說仍是一盞明燈。
日本工業經濟新聞引用市調機構iSuppli最新報告報導指出,由於2004年第三季起,全球大尺寸TFT LCD面板市場出現需求欲振乏力現象,使得關鍵零組件,包括玻璃基板與彩色濾光片(CF)等上游材料廠商為避免虧損紛紛減產因應,然而當時的減產效應,對應到現在面板市場又突然好轉,需求逐步走強,使得全球分析師頻頻預警2005下半年起,就會出現面板廠上游原材料短缺的問題。
該報告進一步分析指出,2005年下半玻璃基板將供不應求,整個下半年玻璃基板材料短缺的幅度約在8~10%之間,而且缺口會逐漸擴大,預期2005年第四季,該材料短缺的幅度會提升至10.16%左右。
除此之外,該報告並對五代廠與六代廠所用的彩色濾光片,提出在第四季短缺幅度約達7~12%之間的預估。而且由於上次的減產是全面性的,因此不僅上述材料會出現短缺現象而已,未來包括偏光片與偏光片關鍵材料三醋酸纖維素等更上游原材料,也將連帶發生短缺現象。
日本工業經濟新聞引述市調機構IDC最新的報告報導指出,隨著薄型電視市場商機不斷走強,加上發光二極體(LED)當背光源的技術已十分成熟,同時更可提供更高品質的畫面質感,因此全球包括日亞化、歐司朗、Cree與Lumileds等各大LED大廠,紛紛鎖定電子產品市場,期望藉由知名消費性電子業者 SONY、飛利浦的品牌效應,順利切入相關市場,為LED開創另一個天空。
分析報告指出,現今全球LED多運用於行動裝置應用、車用應用、交通號誌等領域,產值約達37億美元規模,其中又以手機應用方面最為走強,約佔60%市場規模。然廠商也深感手機市場有飽和之勢,需開拓更大範圍的應用市場。其中,由HP所分割出來的LED業者Lumileds,已確定將與SONY攜手,預定在 2005年推出46吋液晶電視Qualia005,此外,南韓電子大廠,也是全球最大TFT LCD面板供應商三星電子,也早已規劃採用LED於顯示器相關產品上,在在顯見液晶電視加上LED背光源的確是目前市場的一大利基,對於液晶電視面臨強大競爭,也是一個很好的解套方式。
日本網站引述國外媒體報導指出,已獲戴爾、惠普、蘋果電腦、迪士尼等PC製造商與電影製片業者背書的次世代藍光DVD規格「Blu-ray Disc」的主力廠日本SONY相關人員於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明,該公司從未排除整合自家規格與東芝陣營的HD DVD規格之可能性。似乎原本壁壘分明的兩大次世代DVD規格陣營,在面對中國官方對於抓侵權的不利,與日前中國業者乾脆自主規格等事,在策略考量上出現了截然不同於以往的可能性。
然而此消息對於力拱中國自有規格的中國DVD業者來說,震撼不小,畢竟此舉對於甫起步的中國次世代DVD產業,將會造成極大的衝擊。原本中國廠商就是希望在兩大陣營水火不容的局面下殺出一條活路,並且加上自有市場的廣大,足以支撐自有規格的相關開發工作。對此。EVD規格陣營領軍者之一的金典集團張寶全接受專訪時不諱言地指出,若SONY與東芝兩大陣營整合成功,中國次世代光碟技術,勢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