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賴AOT控制電源IC 穿戴式裝置功耗損失再降低

作者: 許智豪
2018 年 04 月 21 日

穿戴式裝置須使用更加精簡的電子電路,才能符合穿戴式裝置微型化的需求。並且不論在待機或重載工作時,都要能夠延長電池使用時間。基於以上考量,具有超低靜態電流及高轉換效率的微小型封裝電源管理IC,成為智慧型穿戴產品電源方案首選。本文以沛亨半導體所推出的AIC2471電源管理IC為例,探討穿戴式裝置電源設計。

具更快速暫態響應 AOT電源IC應用廣

眾所周知的電流模式(Current Mode)是切換式DC/DC電源轉換器中常見的控制方式,此控制方式有許多優點,其中一項是具有快速暫態響應(Load Transient Response)。

暫態響應是衡量DC/DC電源轉換器效能的重要參數之一,反應時間愈短,代表反應速度愈快,輸出電壓下衝(Undershoot)小,暫態響應表現優異。近幾年,具備快速暫態響應的DC/DC電源轉換器已是趨勢,雖然電流模式能提供快速暫態響應,然而目前大多數電子產品都朝向高效能發展,電流模式的暫態響應速度已無法滿足高效能電子產品的要求。

在實際應用上,對於暫態響應速度沒有特別要求的電子產品,可以使用脈波寬度調變的電流模式DC/DC電源轉換器,此種電源轉換器對於負載瞬間的變化能提供快速的暫態響應。

若是希望能有更加快速的暫態響應,例如Core電源或是高負載電流變化率之應用,則建議選擇適應性導通時間(Adaptive On Time, AOT)控制的DC/DC電源轉換器。由於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具有更快速的暫態響應,因此已被廣泛地應用於DC/DC電源轉換器中。本文所介紹的AIC2471轉換器即為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架構。

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利用輸出電容的等效串聯電阻(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 ESR)在FB接腳上產生漣波電壓,此VFB與誤差放大器的參考電壓(Reference Voltage, VREF)比較,一旦VFB低於VREF,上橋功率電晶體導通,能量傳輸至負載端,而上橋功率電晶體的導通時間(On Time, Ton)由切換頻率(Switching Frequency, fSW)、輸出電壓及輸入電壓決定,此導通時間可以很短,所以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的轉換器適合高降壓比應用。圖1為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示意圖,導通時間Ton可由公式1計算,其中T=1/fSW:

圖1 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示意圖
圖1 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示意圖

公式1

 

對於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DC/DC轉換器的穩定度而言,輸出電容的ESR扮演關鍵性的影響,一般須要使用較大的ESR才能使系統穩定,然而較大的ESR會導致輸出漣波過大,而ESR太小又會使系統不穩定。AIC2471克服了使用低ESR輸出電容的困擾,具有良好穩定性能,無需外部補償電路。

當負載電流瞬間從輕載變化至重載時,電流模式控制須要等待下一個時脈訊號觸發,才能再次產生新的切換週期。相較於電流模式控制,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能快速地改變工作週期(Duty Cycle)及切換頻率。

當上橋功率電晶體截止之後,只需要經過一段最小截止時間(Minimum Off Time),上橋功率電晶體會再次被導通,如此重複循環,就能夠連續產生數個切換週期,進而達到更快速的暫態響應,圖2為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之暫態響應示意圖。

圖2 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之暫態響應示意圖
圖2 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之暫態響應示意圖

傳統的固定導通時間(Constant on Time, COT)控制最大缺點是切換頻率會隨著輸入電壓及輸出電壓的變化而改變,而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的切換頻率幾乎可以維持固定。

AIC2471為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之同步整流DC/DC降壓轉換器,具有寬輸入電壓範圍2.5V至6V,連續輸出電流可達1A。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低輸出漣波、低靜態電流及更快速的暫態響應等優點,其中靜態電流僅8μA。IC內建電感且周邊元件皆使用晶片式元件,可大幅縮小應用電路的面積,節省PCB空間。

電子產品朝微型化發展 電源IC體積需短小精悍

由於電子產品微型化,體積愈來愈小,功能卻愈來愈強大,對電源IC體積和效能的要求愈來愈高,本文所介紹的AIC2471採用DFN-10小型封裝,並且內建電感,對於此種小型封裝,多數工程人員最在意的是散熱較差會導致電源IC有過熱現象。AIC2471內建功率電晶體,下橋功率電晶體具有低RDS(ON),僅110mΩ,可大幅降低功率電晶體的導通損耗,其轉換效率可達92%,能夠降低電源IC所產生的熱,在正常環境操作下,不會有過熱現象發生。

AIC2471最低工作電壓為2.5V,可操作在100%工作週期,讓輸入電壓可以非常接近輸出電壓,適合在單顆鋰離子電池的電子產品上使用。為了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電源IC在待機時需要更省電,所以必須提高輕載時的轉換效率。AIC2471在輕載時會自動切換至省電模式(Power Saving Mode, PSM),此時,切換頻率會隨著負載電流降低而下降,電源IC減少切換損失,提高輕載轉換效率。圖3為AIC2471應用電路,圖4為AIC2471功能方塊圖。

圖3 AIC2471應用電路
圖3 AIC2471應用電路
圖4 AIC2471功能方塊圖
圖4 AIC2471功能方塊圖

因應PCB小面積設計 周邊元件選擇有撇步

電源IC周邊元件的體積大小,會影響PCB面積大小,由於穿戴式裝置體積小巧,空間有限,所以對於零件選用有更多的要求。AIC2471的輸出電壓可透過R1與R2來設定,輸出電壓的計算式如公式2:

公式2

 

其中VFB為參考電壓0.6V。以輸出電壓3.3V為例,R1與R2分別為200kΩ和44.2kΩ。對降壓轉換器而言,電感與輸出電容為一低通濾波器(Low-Pass Filter),影響DC/DC轉換器的輸出漣波及暫態響應。因為AIC2471內建電感,在此只考慮輸出電容。

在輸出電容選擇上,電容值及ESR都會影響輸出漣波和暫態響應的表現。AIC2471轉換器選擇MLCC作為輸出電容,MLCC具有低ESR及低ESL特性,能大幅降低輸出漣波,優化暫態響應,且體積小不占空間。另外,所選用的電容額定電壓必須高於輸出電壓。輸出電容計算如公式3:

公式3

 

其中fSW為切換頻率3MHz。實際應用上,建議在輸出端使用10μF/10V陶瓷電容。

多種保護機制確保電源IC正常運作

AIC2471內建完整的保護機制,包括緩啟動(Soft Start)、輸入低電壓閂鎖(Under Voltage Lockout, UVLO)、過電流保護(Over Current Protection)、過溫度保護(Over Temperature Protection),以及短路保護(Short Circuit Protection)。

緩啟動功能用以限制啟動時輸出電壓的上衝(Overshoot)及湧浪電流(Inrush Current),避免電源IC及零件的損壞。當電源IC的輸入電壓低於最低工作電壓時,會發生誤動作,因此必須加入低電壓閂鎖保護。當AIC2471的輸入電壓低於2.2V時,UVLO功能會關閉功率電晶體並停止輸出。UVLO功能可以確保在輸入電壓達到2.2V前不會使IC動作。

當負載端發生過電流,電流限制功能會限制電感電流的峰值,不讓電流繼續上升,以保護功率電晶體。當保護機制被觸發後的連續9個切換週期,負載端的過電流現象依舊沒有解除時,IC將會關閉功率電晶體並重新緩啟動,直到過電流解除為止。

另外,為了防止電源IC因為溫度過高而損壞,內建的過溫度保護功能,當IC內部的接面溫度(Junction Temperature)超過150度,過溫度保護啟動並且將IC關閉。直到接面溫度降低至125度,電源IC才會重新啟動。

高效/精簡電源轉換器利於穿戴式裝置設計

圖5及圖6是AIC2471的轉換效率曲線,由圖6可知,最高轉換效率可達92%。圖7為AIC2471輸出漣波,在1A條件下,輸出漣波大小約為8mV。圖8為AIC2471暫態響應,可以看出負載從輕載到重載,有更快速的暫態響應。

圖5 Efficiency vs. Output Current
圖5 Efficiency vs. Output Current
圖6 Efficiency vs. Output Current
圖6 Efficiency vs. Output Current
圖7 VIN=5V, VOUT=3.3V, IOUT=1A
圖7 VIN=5V, VOUT=3.3V, IOUT=1A
圖8 VIN=5V, VOUT=3.3V
圖8 VIN=5V, VOUT=3.3V

本文所選用的適應性導通時間控制之同步整流DC/DC降壓轉換器,具有更快速暫態響應、低輸出漣波、低靜態電流、高轉換效率等優點。此轉換器尺寸小,周邊元件少,可有效縮小PCB空間,有利於微小型電子系統的應用。如此精簡又具備高效能的DC/DC電源轉換器,可滿足穿戴式裝置電源設計需求。

(本文作者為沛亨半導體公司產品應用工程師)

》想看更多內容?快來【免費加入會員】【登入會員】,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
標籤
相關文章

人工智慧加持升級 智慧戒指推出市場試水溫

2017 年 06 月 12 日

參考設計/調整輸出舉足輕重 DAC設計奠定基礎

2011 年 01 月 06 日

加速設計時程/節省電路板面積 封裝式數位電源模組大展身手

2011 年 09 月 22 日

加速ZigBee無線電系統/驗證 混合域示波器一手包辦

2012 年 01 月 12 日

混合式工作時代降落 穿戴視訊裝置提升前線效率

2022 年 08 月 04 日

穿戴式裝置出新招 智慧織物實現即時照護

2022 年 09 月 12 日
前一篇
V2X商用起跑 豐田2021年將於美國推出DSRC汽車
下一篇
SuperFlash技術記憶體助陣  IoT設備韌體更新更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