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效能大躍進 Wi-Fi 6超新星蓄勢待發

採用IEEE 802.11ax標準的無線區域網路(WLAN)產品問世(以其Wi-Fi聯盟所命名的Wi-Fi 6逐漸為人所知),可謂WLAN又創非凡的里程碑,這組廣泛技術重新定義了過去25年來的組織LAN。雖然原始傳輸速率(如今已遠遠超過1Gbps)仍然是衡量WLAN進展的主要指標,但單憑此要素不再能滿足現今Wi-Fi的核心需求。更有趣和更重要的指標還包括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產能,能夠處理大量、日益成長、多樣化,且在許多情況下具有時間限制的串流流量,如今對於仰賴穩健、持續且透明的連線能力之員工生產力來說至關重要。
2020 年 07 月 13 日

關鍵晶圓製程技術再創新 VCSEL光輸出性能更上層樓

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在資料通信中已經使用了20多年,但是有許多新興應用正在推動對VCSEL產量和性能的需求。這其中包括像紅外照明/加熱和原子鐘等不太為人所知的應用程序,也包括一些更廣為人知的應用,如用於汽車安全的接近感應,高分辨率視頻顯示和手勢/面部識別等。
2020 年 07 月 11 日

改善導通損耗/控制電流分流 主動橋式整流器增供電效率

市場上針對各種不同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早已經訂定各種國際效率規範及不同負載條件下的效率要求,未符合效率規範的產品就無法進入市場,如80Plus或是EuP。能否達到效率要求,除了是進入市場的門檻限制外,更是對產品優劣的分級制度。如表1所示,為80Plus的效率要求。
2020 年 07 月 09 日

高覆蓋/輕巧/低功耗 eFEM主攻通訊傳輸應用

在Wi-Fi無線射頻的架構下,有三個主要的關鍵零組件決定了Wi-Fi系統的效能,它們分別是Wi-Fi射頻主晶片(Wi-Fi Chipset)、前端射頻零組件如功率放大器、低噪放大器、開關或模組(PA/LNA/Switch...
2020 年 07 月 04 日

寬能隙半導體普及在望 電源轉換損耗再創新低

電氣化趨勢使全球電力需求持續成長,利用寬能隙元件降低電源轉換損耗,將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與環保價值。
2020 年 07 月 02 日

從大數據到智慧資料 AI演算偕感測器邁向工業4.0

工業4.0應用產生大量的複雜資料,亦即大數據。持續增加的感測器以及資料來源,使得機器、系統、流程的監控圖結構變得越來越精細,也促使整個價值鏈達到產生更多價值的潛力。然而究竟要如何發掘出價值?這項問題變得越來越難解答,畢竟用來處理資料的系統和架構複雜度持續增加,只有透過具關聯性、高品質、有用資料,也就是智慧資料才能發掘出有效的經濟潛力。
2020 年 06 月 29 日

機器手臂布建量漸增 RMS解決管理難題

機器手臂在製造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有些較具規模的製造業者,不僅已經在產線上導入數十台,甚至上百台機器手臂,且不同廠區都有機器手臂的情況也很常見。機器手臂的大規模應用雖能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但也為自動化工程團隊帶來新的難題--如何掌握大量且分散各地的機器手臂運作狀況,若要進行設備維護、韌體更新,又該如何有效率地進行相關工作?
2020 年 06 月 25 日

新型矽二極體元件護體 AC電源設備無懼高壓瞬變

對於製造商來說,產品在現場的故障都是昂貴的,並且會讓客戶感覺品質很差。
2020 年 06 月 25 日

聯網/供電一兼二顧 PoE設計降耗損迎高功率

聯網的設備依賴於兩個核心功能,即通訊回傳和電源。而物聯網(IoT)設備經常會出現三個核心問題:電源、通訊和安全性。目前Wi-Fi的無線技術已在市場上引起人們的關注多年,但仍為這三個問題困擾。無線電池供電的設備需要定期充電,加上Wi-Fi的頻段飽和,造成兩個常見的問題。較大的功率需求需要連接主電源,使得安裝點複雜並受到限制。
2020 年 06 月 22 日

模擬皮膚吸收/散射光源 光學式心率感測橫越萬重山

心律感測裝置可協助使用者取得脈搏資訊,可應用於醫療領域或穿戴裝置。常見的類別包含:ECG感測器(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與PPG感測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Photoplethysmography)。
2020 年 06 月 15 日

電感器材料/設計/氣隙計算慎行 車載充電器耗損降效率增

插電式電動車由於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於改善環境,加上電池技術持續改良的推動下,市場正呈現爆炸性成長。因此,如何讓這些車輛所有的充電參數達到最佳效率,對於帶動未來的成長極為關鍵,尤其是讓車載充電器(OBC)達到最高效率,更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
2020 年 06 月 14 日

低溫製程/軟性基板加持 OLCD顯示螢幕商機可期

液晶顯示器(LCD)技術在業界廣泛採用超過二十年了,但仍然擁有現今顯示螢幕銷售量中的90%以上。雖然各種替代顯示技術不斷地出現,但LCD技術也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其多功能性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在過去的二十年中,LCD變得越來越薄,越來越輕,並且也已經擴展到更大尺寸的領域。同時,包括解析度、顏色、對比度、亮度和刷新頻率在內的螢幕性能也大幅提升。LCD演進的下一步將是為產品帶來更多前所未有的效益,而其未來將取決於可撓式液晶顯示器。
2020 年 06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