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分析穩固GaN元件功能 掌握差排晶體缺陷(2)

作者: 鮑忠興
2024 年 02 月 02 日

對比前兩大類半導體材料,第三類半導體氮化鎵因製程原料關係,易產生大量的差排缺陷,而差排的密度和種類,又是影響元件功能的一大要素。如何解析差排類型,並將差排的密度控制在一定範圍,是第三類半導體發展的重要關鍵。

雙束條件/差排的不見性

(承前文)晶體的TEM電子繞射條件有三大主要類型,包含正極軸條件(Exact Zone Condition)、雙束條件(Two Beam Condition) 和運動學條件(Kinematic Condition)[4 ~ 6],三者的典型選區繞射圖案如圖5所示。因為穿透電子束恆存在,雙束繞射條件意指繞射圖案中只剩下一個繞射點,其他繞射點都消失。此繞射條件主要用來分析晶體缺陷,因為此時TEM影像的操作向量(Operating Vector),或稱g向量(g Vector)只剩下唯一, 大幅簡化TEM影像明暗變化的操作機構。

圖5 三種典型的選區繞射圖案。(a)正極軸條件,(b)雙束條件,(c)運動學條件 (圖片來源:宜特科技)

當g向量和差排的應力場垂直時,g向量和差排引起的晶格位移R的內積為零。此時差排的明暗度和附近未變形的基材晶格相同,如同忍者的隱形手法一般,差排在TEM明場影像中消失不見[6]。如圖6所示,在圖6(a)左上角白色箭頭指向的差排,在圖6(b) 中消失不見[7]

圖6 雙束繞射條件下,矽基板的TEM明場影像。(a)差排可見(白色箭頭指處),(b)差排不可見(白色箭頭指處)。TEM明場影像下方是對應的CBED繞射圖案,黑色箭頭是伯格向量 (圖片來源:宜特科技)

藍寶石基板上氮化鎵磊晶層內的差排分析

圖7是一組典型的雙束繞射條件下的GaN/Sapphire TEM明場影像。圖7(a)的g向量是[1 -100],而圖7(b)的g向量是[000 -1],兩個g向量互相垂直。兩個圖像中各有一對黑白的箭頭,用來標示兩個圖像的相關對應位置。比較圖7(a)和圖7(b),可以明顯看出在圖7(a)中標示「E」的差排在圖7(b)中都消失不見,這些消失不見的差排線平行g向量[0001],而其應力場則垂直[0001]。根據圖3中差排線和應力場的關係,可以推論這些差排是刃狀差排。

圖7 雙束繞射條件下GaN/Sapphire的TEM明場影像。(a)g向量為[1 -100],(b) g向量為[000 -1]。TEM明場影像右下角鑲嵌入對應的選區繞射圖案(SADP) (圖片來源:宜特科技)

氮化鎵差排品質攸關元件功能

隨著氮化鎵的應用日益多元,全面掌控氮化鎵的差排品質,對後續元件功能影響至為關鍵。目前,雖然市面上亦有其他可大量掃描差排密度的儀器,但要進一步深層分析氮化鎵的差排密度和類型,TEM雙束繞射成像是目前唯一可以辨別差排類型的材料分析工具。本文簡單地介紹此分析技術,要進行足量的差排分析以達到統計學上的要求,並歸納出差排類型和密度對元件品質的因果關係,仍需持續累積大量TEM影像拍攝和分析工作。這項工作雖然耗時,但是對於深入了解氮化鎵單晶的性質和影響因素,仍是非常重要的前瞻研究。

(本文作者為宜特科技材料分析專家)

 

參考資料:

[1]Julissa Green,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ree Generations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2023.  https://www.sputtertargets.net/blog/introduction-to-the-generations-of-semiconductors.html

[2]Shuji Nakamura, Stephen J. Pearton, and Gerhard Fasol, in “The Blue Laser Diode, The Complete Story”, chapter 4, publishe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leberg, New York, 2000. ISBN: 3-540-66505-6

[3]Fernando A. Ponce, “Microstructure of Epitaxial III-V Nitride Thin Films” in “GaN and Related Materials”, edited by Stephen J. Pearton, published by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 USA, 1997. ISBN: 90-5699-517-0

[4]鮑忠興和劉思謙, 近代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實務, 第二版, 台中: 滄海書局, 2012. ISBN: 978-986-5937-22-5.

[5]G. Thomas and M. J. Goring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f Materials,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1979). ISBN: 0-471-122440-0

[6]David B. Williams and C. Barry Carter, i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Microscopy, part 2, Plenum Press, New York(2007). ISBN: 0-471-122440-0

[7]J. S. Bow and Speed Yu, “Depth Measurement of Dislocations in Si Substrate by Stereo TEM,” Proc. ISTFA, 233-234(2005).

 

TEM分析穩固GaN元件功能 高度掌握差排晶體缺陷(1)

TEM分析穩固GaN元件功能 高度掌握差排晶體缺陷(2)

》想看更多內容?快來【免費加入會員】【登入會員】,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
標籤
相關文章

TEM分析穩固GaN元件功能 掌握差排晶體缺陷(1)

2024 年 02 月 02 日

發掘製程可疑缺陷 IC切片把關樣品功能性測試

2022 年 09 月 26 日

精準揪出製程缺陷 奈米電性量測明察秋毫

2023 年 01 月 26 日

堆疊式CIS故障分析 多管齊下解決CIS異常

2023 年 03 月 16 日

TEM破解半導體差排軌跡 找出晶片漏電真因(1)

2024 年 05 月 03 日

EDS分析應考量輕元素吸收效應 碳/氮/氧低能量X光易被吸收(2)

2024 年 09 月 13 日
前一篇
半導體淨零落後客戶20年 產業鏈全力拚進度
下一篇
TEM分析穩固GaN元件功能 掌握差排晶體缺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