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凌12吋氮化鎵晶圓量產目標不變 價格肉搏戰更形白熱化

作者: 黃繼寬
2025 年 07 月 04 日

美國氮化鎵(GaN)電源晶片業者Navitas近日在送交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的報告中指出,該公司的晶圓代工訂單將逐漸由台積電轉往力積電。台積電亦證實,該公司正在與客戶密切配合,確保轉移過程平順度過。業界普遍認為,競爭過於激烈,是促成台積電放棄氮化鎵晶圓代工業務的主因。但其實國際大廠對氮化鎵技術的發展前景依然相當樂觀,例如英飛凌(Infineon)就在台積電確定淡出氮化鎵晶圓代工業務後,宣示該公司的12吋氮化鎵晶圓量產計畫將持續推進,預計在2025年第四季向客戶發出第一批樣品。因此,可以預期的是,氮化鎵電源晶片的市場競爭,只會比現在更加白熱化。

英飛凌宣布,其第一批在12吋晶圓上量產的氮化鎵電源晶片,將如期於2025年第四季送樣給客戶評估。

 

根據Navitas近日提交的報告,該公司將從台積電的6吋晶圓製程轉向力積電的8吋晶圓製程。其首批在力積電竹南8B廠生產的100V至650V氮化鎵產品,將於2025年第四季完成認證,2026年上半年率先量產100V系列,650V系列則將於12至24個月內逐步從台積電轉單至力積電。力積電具備0.18微米CMOS製程能力,Navitas認為,此先進節點有助提升GaN元件效能、良率與成本競爭力。然而,就在Navitas宣告轉向8吋晶圓製程之際,IDM業者英飛凌宣布,該公司第一批在12吋晶圓上生產的氮化鎵電源晶片樣品,將在2025年第四季如期送交客戶進行驗證。這意味著氮化鎵電源晶片將正式跨入12吋晶圓世代,國際大廠將握有在價格戰上與眾多對手奉陪到底的籌碼。

英飛凌氮化鎵業務線負責人Johannes Schoiswohl表示,作為電源系統領域的領導者,該公司專精於三種材料的相關技術:矽(Si)、碳化矽(SiC)和氮化鎵。憑藉更高的功率密度、更快的開關速度和更低的功率損耗,氮化鎵半導體可實現更精簡的設計,從而減少智慧手機充電器、工業和人形機器人,以及太陽能逆變器等電子設備的能耗和熱量產生。該公司全面擴大的12吋氮化鎵生產規模,將協助其更快地為客戶提供更高價值的產品,同時讓矽和氮化鎵產品的成本更加接近。

英飛凌的生產策略主要依據IDM模式,即擁有從設計、製造和銷售最終產品的整個半導體生產流程。公司的內部生產策略是市場上的一個關鍵差異化因素,具有多重優勢,如能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更快的產品上市時間以及出色的設計和開發靈活性。英飛凌致力於為氮化鎵客戶提供支援,並可擴大產能以滿足他們對可靠的氮化鎵電源解決方案的需求。

憑藉其技術領先優勢,英飛凌已成為首家在現有大批量生產基礎設施內成功開發出12吋氮化鎵功率晶圓技術的半導體製造商。與現有的8吋晶圓相比,12吋晶圓上的晶片生產在技術上更加先進,效率也顯著提高,因為更大的晶圓直徑可使晶片生產效率提高2.3倍。這些增強的能力,加上英飛凌強大的氮化鎵專業團隊,以及業界最廣泛的智慧財產權組合,恰好可以滿足基於氮化鎵的功率半導體在工業、汽車、消費、運算和通訊等領域快速普及,包括AI系統電源、太陽能逆變器、充電器和適配器以及馬達控制系統等。

市場分析師預測, GaN在功率應用領域的營收將以每年36%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達到約25億美元。英飛凌擁有專有的生產能力和強大的產品組合,去年發布了40多款新型GaN產品,這使其成為尋求高品質GaN解決方案客戶的首選合作夥伴。

標籤
相關文章

台積電獲瑞薩28奈米訂單 IDM委外前景俏

2010 年 08 月 03 日

啟航黃金十年 半導體產業規模化成關鍵

2011 年 09 月 06 日

不獨厚台積電 應美盛代工廠再添格羅方德

2012 年 04 月 16 日

先進製程衝第一 台積電16/10奈米搶先開火

2012 年 09 月 07 日

調研:三星穩坐晶圓製造龍頭 前五大占全球產能53%

2020 年 02 月 17 日

[評論]半導體製造重回國家扶植年代 如何把錢花在刀口上?

2021 年 03 月 02 日
前一篇
新唐科技NPCM8mnx BMC晶片獲OCP S.A.F.E.認證 強化資料中心安全性